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455 莽(1 / 4)

“炮击!左舷被弹!重复,左舷被弹!”

连声的警鸣声中,漩涡逃生号在瓦尔基里左前300米处喷吐着火舌洒出连片弹丸。

弹丸在空中划过弧线,争先恐后地坠在疾行的瓦尔基里号周遭溅起漫天水花。

瓦尔基里高抬着舰艏从水幕当中穿出,左舷登时轰鸣,有三门三十二磅,两门二十四磅在不利的射角抛散出铁弹,然后理所当然地无功而返。

洛林站在舰艏俯视着纷乱的战况。

一对七,两艘海上炮台,四艘五级盖仑,还有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和瓦尔基里一样不适合继续简单划入某一船型的安妮女王复仇号。

瓦尔基里的迎敌机制很新颖,不仅充份利用了大帆面的横帆和翼帆,还把帆位最低的纵帆也加入进整个舰船的推动体系当中。

这原是东方硬帆船所特有的操帆技术。

东方硬帆船历来喜欢配置多桅的纵帆,以纵帆的灵活,他们不必考虑后桅对前桅的挡风和扰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甲板空间增加桅数。

增桅需要更大的甲板空间,增大甲板空间需要增大船体,增大的船体需要更多的帆和桅来推动

这种闭环式的设计思路让东方船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西方造船匠们着重于流体、适风、重心、稳定这些在东方的造船匠眼中都不是重点,对他们而言,只有龙骨强度和舱位分布才是一艘船真正的设计核心。

按照东印度诸岛流传下来的记载,鼎盛时期的东方帝国曾在16世纪初就建造出了配置九桅的百米级巨舰。

西方诸国多把这些历史当作不可信的神话传说来处理。毕竟16世纪初,欧洲连造一艘30米级盖仑都要大废周章,就算是令德雷克家族崛起于世的英西接格沃利讷海战,双方的主流配置也是柯克型和卡拉克型。

众所周知,西班牙无敌舰队等于十几艘四十米级卡拉克大帆船。

但洛林知道百米级的东方巨舰是真实存在的,郑和的宝船确实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西方风帆船一辈子也没有达成的设计成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