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都市小说>月老志> 第721章 准备动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21章 准备动身(2 / 4)

而孝道确实经过历代王朝的倡导成为一种道德力量。孔子说,‘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凡事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道德也是一样。

中夏提倡道德,但道德需要很强的自制力,像佛家的清规戒律,只有少数修行者才能够矢志不移。道德标准太高,并没有人人仿效的可能。

元人编《二十四孝》,里面就有很多极端的例子。礼是天下的常道,特殊情况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评判标准也应有所调整。尾生抱柱而死,伯姬夜不下堂,被火烧死。只知道要恪守道德,不知圣贤提倡道德,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存。

当然,高尚的道德只要不勉强他人仿效遵从,总还不是一件坏事。遗憾的是大多人总是待自己宽容,对别人严格。有些道德标准不容易做到,便斥之为愚忠、愚孝。

平心而论,道德只有高低,没有智愚。这也是司马光‘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的歪论流毒。将道德君子归之于愚,有才小人归之于智,这社会道德肯定好不了了。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智如愚’。智和愚确实不那么容易分辨。忠、孝、节、义这些道德方式也没有什么智愚可言,不过人是有智愚的,但一个人如果智力不好,本不可能有很高的道德。

五伦中皆有交互的义务,又有强者先施,弱者返报的原则,这都是后人不太了然的。道学家讲什么三纲五常,片面强调弱者的服从,成为一种不近人情、扼杀人性的礼教,结果就跟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无甚分别,貌同实异,真是很可痛心的事。

中夏文化注重人道,确实有很多颠扑不破的精义。可惜在时势的变易下失去活力,多了很多刻板僵化的成分。

在道德教育中就有很多不近人情的模范,像尾生、伯姬固然不能成为信、义的代表,《二十四孝》郭巨埋儿,尝粪便、刮手臂的例子也都非常特殊,不具备仿效的价值。如果要给古今孝子排座次的话,标准可以高一些,如果树为型范的话,就要考虑到效法的可能。是以这些书都是儒家著作中下乘作品,好像什么拳经刀谱一样,修炼不出光明俊伟的人格。

近人推崇的《弟子规》也是一样,规就是规戒,类似于佛教的清规戒律,佛家三藏,经、律、论,戒律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的礼类似于戒律,所谓繁文缛节,以理杀人,包含了许多僵固可厌的成分。可以说伯姬就是死在这些礼法上,后人说‘礼教吃人’,也算是有根有据。

不管是儒家的礼仪,法家的律条,还是佛家的规戒,用以约束人类的行为,的确有相当的价值。但是作为一种道德标准,不可能强求一律。很多宗教对违反规戒的人处以严酷的刑法,这就属于草菅人命。

礼仪律条作为平常的约束,越是严密周详,结果就趋于庞杂繁重。繁文缛节、科条律令都是非常惹厌的东西。倘若再备注一些特殊情况,就太过繁难了,遇上伯姬这种认死理的老太太,恐怕还是难逃一死。

自从商业繁兴,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法令也有这种困难。当初李悝著有《法经》六篇,商鞅携之入秦。成为秦律的本源,后世的律法颇有损益。高祖入关,和秦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杀人者死,伤人者死’,汉家以春秋论狱,都是掌握律法的原则,不在于律条的繁密。

秦朝号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吏治最为腐败,项梁作为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儿子,杀了人关在栎阳狱中,都能被司马欣放掉。项伯杀人被张良所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