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8月11日下午两点,重生的孔振东迎来了第一场正式比赛。
虽然他的对手有着淡淡的书卷气以及浓烈的体制内基层公务员的味道,但比赛从球台到球拍,乒球,哪怕裁判,都是按专业比赛规则配备的。
乒协杯规模巨大,11日下午和12日上午,要进行七百多场外围赛,首都体育馆除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篮球馆都被征用,每个球馆划了五六十球台的区域,180场比赛同时开打。四点钟,另外180比赛开打,就一个下午要淘汰三百多人。
孔振东首轮外围赛的对手是首都某区民政局的副科级干部郝剑。
两人同为个人名义参赛的业余选手,争夺下一轮对决市级乒乓运动员的机会。
前两轮外围赛,都是几百场比赛同时开打,场面嘈杂,因此没有设置观众区。这两轮比赛,除了参赛队员的亲朋好友,也没人愿意观看。
可是孔振东注意到自己球台的周边观众明显多几倍。
长枪短炮几十个,这些观众的胸前都挂着醒目的蓝色牌子,应该是采访乒协杯的各路记者。
看来是中午的装逼已经被这些嗅觉灵敏的家伙注意到了。
此时孔振东在首都台直播中宣称要夺冠的新闻已经在民间持续发酵。
此时的首都电视台,拥有全国仅次于央视的覆盖率,孔振东家喻户晓也不为过。
普通百姓只觉得这孩子单纯的有点傻,各路纸媒却发现了其中的新闻爆点。
他们要跟踪报道这少年的比赛进展,看他如何被吊打,如何崩溃,哭泣的成人的世界我不懂!
这年代的纸媒效率略慢,这些围观比赛的记者们,都在为第二准备稿件。
乒协杯的外围赛实在没有什么爆点,唯一的大新闻就是宣称要夺冠的耿直少年,两时后第一场比赛就被血虐。
在几十人的记者团队中,有几个人身边一派生人勿进的景象。
他们是来自港岛公报以及橘子周刊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