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都市小说>华娱之别样人生> 第1104章:这事我管定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4章:这事我管定了(2 / 4)

但是否会真的走向这一步,还不好说,但中国电影投资人走向好莱坞是不可逆的。

只是希望能吸取足够多”前辈们“的经验教训就好;

好莱坞生意经一直以吸纳全球观众口袋里的钱为最终目的。好莱坞生产的电影,都是要根据观众调查,观众喜好什么来制作的,大部分影片都没有什么艺术珍藏意思,都是市场走向的风向标;

我们今天所说的类型片,并不是电影发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好莱坞通过对观众的测试,认识总结出来的类型片,而且也不代表今天的类型片还是原来几十年前的那些片子,至少西部片现在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已经不是特别热门的类型之一了。

从这几年来看,国内算是电影业繁荣昌盛,但是却国产票房总是要靠各种保护月才能得以保证收益,每当各种所谓的大片,x战警,复仇者联盟,蜘蛛侠,侏罗纪等好莱坞品牌电影出现的时候,中国国产电影票房就黯然失色了。

孤立看来,这似乎是很危险的,很多人会自然认为一方面这是在威胁我们的国产电影票房,一方面也是给好莱坞赚尽了中国观众的钱。好莱坞的的确确影像着中国电影业发展,其中也必然暴露了我国整体电影理论与实践水平有差距,究竟差在哪方面呢?在当今赚着热钱的社会,恐怕没有太多人去深究这个问题。

有很多问题不通过具体拍摄娱乐片的尝试,是很难去说清楚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比如说,为什么好莱坞的汽车跑得那么快,马跑得那么漂亮,特务都很像特务,而我们拍出来的就是怎么看都是有点不真实。我们的片子喜欢沿用别人的三镜头:你说我说你说我说,而真正的视听却没有用到家。

我们不缺宣传发行,我们不缺钱,我们缺的是基本功。

而且好莱坞大片的最大感受就是场面宏大,故事情节好,动作特效细节拍摄细腻逼真!而且好莱坞电影是工业化流程,其他地方电影是手工作坊。

好莱坞在拍电影前都会对观众的口味,兴趣等进行综合的评估,在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把电影做到最吸引人,而手工作坊的电影仅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好莱坞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商业片的典范。单就商业片来说,中国要达到好莱坞水平,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拍一部商业片,特别是就好莱坞最典型的科幻题材而言,不仅仅跟导演的执导能力有关,迈克尔贝就算个人能力再高,没有好莱坞这个平台,他恐怕也拍不出《变形金刚》,九十年代的《侏罗纪公园》如果放在别的国家或地区来拍摄,肯定也达不到它原来的水准。最起码在视觉特效方面可以这样认为。

好莱坞这个平台,有一套完备的电影行业体系,它不只是特效牛逼,电影行业内的其他内容,它也能做到顶尖,好莱坞几乎把方方面面都做到了顶级。就像一台手机,里面各个配件包括硬件软件都是业界最好的,外观也无可挑剔,符合大众审美,自然会成为一台畅销的手机。

当好莱坞制作的影片足够优秀,又使影片没有什么阅读障碍,然后可以在全世界收割票房,赚到的钱又用来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不断循环,所以它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水准。

相对于商业片,拍好一部文艺片,对导演个人能力的要求更高,对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编剧、制片、剪辑、配乐以及特效等硬件技术就没有商业片那么高的要求了,文艺片很少涉及特效,不需要气势磅礴的配乐,导演本人可以写剧本,也可以自己编剧。

文艺片与导演本人的关联性更大,有时候整部影片都会打上导演的烙印,所以基本上各种文艺片名导(伯格曼、戈达尔、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等等)可以出自全世界许多国家,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导演个人的才华。

其实,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讲,国产文艺片是有世界级水准的,从曾经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斩获的奖项就能看出,我们输出过很多质量顶级的影片。

只是近些年也没有那么优秀了,同时,别人的电影也在进步,竞争者多、变强了,而我们没有变得更好,当然,其中也还有一些无法说清楚的原因。

中国缺电影人才吗,实际上并不缺,缺的是其他东西。电影行业发展离不开平台和环境,有了好的平台,良好的创作环境,人才自然喷涌而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