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格格党>都市小说>华娱之别样人生> 第1088章:不想掺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88章:不想掺和!(2 / 7)

明星少,需求大,造成哄抢,明星也要有选择,在大家的团队相差都不太多的情况下,自然是哪边给钱多去哪边,于是明星片酬自然水涨船高。

娱乐圈艺人的漫天要价有时候是贪心所致,但也有不少是市场原因决定的;

在热钱快速涌入的时候,会打破一个行业之前的供求体系,在生产环节制造出需求的过分旺盛。于是,一部分资源迅速变得稀缺,从而形成追涨。

不仅一小部分演员,一小部分导演、一小部分编剧也同样。

电影行业名导演约有十倍增幅,电视剧行业名编剧也有十倍增幅,和演员价格的涨幅相比,他们也不低。而且,行业内往往忽视了一点,这几年,受益最大的是制作公司。

演员成本的增加不仅可以转嫁,而且会提高行业的门槛。对于中小制作公司来说,控制项目的风险性增加,对于成熟的制作公司来说,更强的谈判能力使得他们会获得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同时他们也乐意于看到大量中小公司退出这个市场,因此,往往会鼓励一些演员对外增加报价,何况现在很多演员是属于这些制作公司的。

至于独立在这些制作公司之外的演员,他们的经纪大部分都只是演员价值的代理商,基本没有过度到对演员进行系统性的开发管理。既然没有体系做支撑,也就谈不上目光长远,所以水涨船高是正常的。

演员经纪又是整个影视行业里,为数不多对市场的敏感度很强的群体。

他们与一批演员副导演,都是行业里的包打听和百晓生,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演员的报价。导演、编剧还有摄影师、美术指导什么的,因为中介体系还不发达,这方面反应要弱一些,所以价格的波动没那么明显。

但演员的报价,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距,也会让很多人咋舌,这是因为演员只是影视生产环节的资源之一,并不是全部,所以他的实际价值是相对的,对于由名导演、名公司、名制作人……组成的项目,演员的稀缺性自然降低了。

与港台、国外最大的区别,应该是类型演员的稀缺。

而咱们国内演员的成长机制还不成熟,造成演员必须要通过长时间的角色扮演,才能形成自己的类型特色。也就是说,我们的演员看起来很多,但明星其实很少。现在大陆的演员市场基本是个两头大的状况,底层人数庞大,顶层资源庞大,而中间层人数和资源都很有限。这种不健康的市场状态,相信未来会逐渐改变。

近十年来的影视市场的整体形式,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政府管制,二是市场需求。

电视剧行业是由电视台与制作方构成交易的主体,在国内,电视台目前还处于一个被高度管制的环节,因此,虽然表面上我们看到电视台很强势,实际上在整个市场生态链条中,电视台非常被动。

它的决策机制决定了电视剧的成本结构有时比它的观众认同度要更为重要,演员价格不仅代表电视剧可能存在的观众认同度,也属于制作成本的主要环节。

所以在电视剧行业,各个环节都在推动演员片酬的泡沫,这有点像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电影行业则由观众与制作方构成交易的主体,抛开电影产品本身的复杂度不谈,相对电视剧行业,交易环节的复杂性就要强了很多,也就是说演员作为吸引观众的要素,重要度降低,导演、电影类型、营销再加上演员阵容是否能让观众认同决定了票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八格格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