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关系结构是,审查、市场、观众;政策、积累、电影工业。
明白的说,市场是几十年来行政高压下塑造成现在的状态,而我国观众始终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发行是某局决定的;
而电影工业在几十年来缺乏积累、懒政式管理的情况下,滞后于这样的水平,也是必然。
一个本来就50分的学生,如果老师又不好好教,家长天天骂,并且学费生活费都不给他,他更大的可能,就是每次考试步步落后,哪怕会的题,也不会主动去做了。
我国电影就是这个学生。
对电影“求精品不求数量”的态度和大制片厂时代非硬性的市场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这也使得那一时期的电影审查制度弊端并未完全暴露。
在中国电影被“产业化”之后的这十年里,官方逐渐乐于向国际宣传我国影市的蓬勃和兴盛,但同时又紧握审查制度不放松,“被增长”的总票房数字以及对“世界前列”、“世界几大电影市场”的头衔迷恋代替了原先对电影本身“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此意识的主导下,‘票房至上’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电影界“浮夸风”兴起的根源,它与官方毫无改观的‘电影审查制度’共同促成了中国电影如今的癌变。
“审查制度”与“经济利益”存在着根本的互斥性,寄希望二者长久共生、行业因此良性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孟轻舟没有看过《无人区》未修改版,只知道那家伙选择的上映时间,简直是刀口舔血般的刺激,如果能稍稍按照上映的那一版拍出来,上映时间再晚那么一丢丢,结局应该不同。
宁昊把《无人区》的剧本交给了孟轻舟,让他给提点意见,当然不是现在了,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孟轻舟能投资。
“耗子,投资你就别担心了,差多少都算我的,剧本我回家再拜读,两天内给你回话,成不?”
怎么看都不可能亏钱,孟轻舟有什么好担心的,虽然没有招揽宁昊的打算,但朋友之间帮帮忙,也不是不行!
接下来就是毫无形象的狂饮,两件啤酒不到半小时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