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各地官府都是外地人,失去了朝廷大义之后,面对当地士绅毫无应对的办法。
要么就是弃官回家,要么就是奔走京师长安,实在不行那就和当地士绅合流。
这种畸形的古怪环境,却是在大明不管不问,李自成考虑留着这里作为缓冲带的关系,反而在乱世之中出现了难得的安宁。
再加上这两年天灾逐渐减弱,晋地百姓至少能吃上饭了。
当然了,这都是虚像。
晋地的土地依旧是掌握在士绅们的手中,甚至直接对抗皇帝之后,他们干脆撕破脸把能抢的田地都给抢了。
普通百姓们,依旧是做牛做马的奴隶,顶多是能多吃些糙米稀饭。
在这种环境之下,时隔两年之后,朝廷的大军终于是来了。
说的大军有些过了,实际上加上后勤辅兵也就是不到两万人马。
不是王霄不舍得派兵,而是北地逐渐安顿下来,各地流民分田分房都要吃喝。
在收粮之前,实在无力出动大规模的兵马。
这支新军的统帅名为卫时春,乃是当代的宣城伯。
宣城伯源于土木堡之变,当时于谦力主作战,调动各地备倭兵入京勤王。
时任济南卫指挥使的卫颖就是被调动的兵马之一。
之后他立下不少功勋,一路升至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
在那场昏君打倒了明君的夺门之变的时候,卫颖站在了昏君这边,因此功而获封宣城伯的爵位。
他们卫家的世袭爵位是伯爵,不过卫颖死的时候因功追封了侯爵,这个是荣誉爵位,不世袭的。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卫颖他爹是五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名字叫做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