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所言甚是!自古宗族承续立嫡立长,何况帝位传承?先帝虽无嫡子,却有皇长子如明珠美玉,曾多次被先帝夸赞,臣提议,这新帝人选,皇长子当为不二之选。”说话的人正是皇长子的外家祖父。
“李大人此言差矣,这皇位当能者居之,在场众人无人不知皇长子素来顽劣成性,如何能当得起这天下之主的位子?依臣之见,四皇子素来聪慧孝顺,由他继承皇位,当之无愧。”此人是四皇子母族一派的势力。
“以臣看来,两位大人所言皆是不妥,如今天下安稳,需要的乃是一位守成之君,而臣听闻皇长子平日在宫内动辄打骂下人,性情实在骄狂暴力;而四皇子虽聪慧有礼,却沉迷风雅字画,素来厌烦俗事,也当不得一位勤勉之主。”在朝中素有清名的张御史缓缓开口道,“臣心中有一人选,皇五子性情仁厚,敏而好学,又素有宽容贤良之名,正是继位的最佳之人。”
此言一出,接着又有二三人出言附议,剩下朝臣你看我,我看你,陆陆续续竟有大半宗亲大臣拥立五皇子继位。
站在一众后妃最末端的宁贵人,清丽无双的面容上先是茫然无措随后就变成了不敢置信的激动狂喜,而被她揽在身侧年仅六岁的五皇子,小小的脸上唯有疑惑和懵懂。
而之前大皇子与四皇子一脉势力的人则个个脸色难看且灰败,知道大势已去,而自己等人之前能大放厥词,不过是被人做了那抛砖引玉的砖。
新帝人选已定,然而如今到底还太过年幼,尚无法担起一国之君的重责,众朝臣及皇室宗亲经过商议,决意推选出二人担任辅政大臣,监国议政,最终由武将第一的卫国将军并鼎国公左朝归与文臣之首的王丞相担此重任。
至此,皇权更迭之下整个朝堂之上又是一番新旧势力之间的打压洗牌,等到这整个大延朝的权利中心重新恢复表面的平静,已是近半月过后,此时对于天下学子来说至关重要的秋闱早已结束,新帝也已于三日前登基临朝。如今只待几日后将先帝灵柩扶往景山明皇殿,这场对于整个大延朝上下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权势交替便就此告一段落。
而新帝年方六岁,别说经国治事处理朝政,如今便是连字都还认不太全,正是时候需要择一名师,自幼严加管教,以另其将来能成一代明主。
于是这日朝会上,小皇帝下了登基以来第一道圣旨,敬鼎国公左朝归为帝师,加封摄政定北王,成为两朝以来第一位异姓亲王。
一时之间,定北王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风头无量,满朝文武无人敢撄其锋。
金秋时节,满城桂花盛开,香飘十里。崇州府衙外,张贴桂榜的高台之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人兴奋欢呼,有人失意痛哭,甚至还有激动的直接晕过去,让身边人好一阵手忙脚乱的学子,寒窗十年秉烛夜读,一朝榜上有名,怎能不令人欣喜若狂?虽只是一个乡试,但只要是上榜者便已有了可以为官资格,便是日后不能再中,也不算白费这十年苦读。
“这容时是何人?作为此次乡试的解元,为何之前从未听说过此人?还有这第三名和第四名,朱闻琅和严知鹤又都是哪位?”一学子寻到自己的名次之后,便心满意足的有了心思去看此次乡试名次靠前的都有哪些人?
却不料一看之下,这名列前茅的三人竟一个也不曾听说过,观这三人家乡故里还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一个小小歧县,竟如此卧虎藏龙不成,可往年也不曾听说过啊!
有这般疑问的不止这一名学子,在场大多数人都很是惊讶、好奇,一时之间众人相互打探询问的声音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