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这里提到刘康公不是为了介绍他的来临,而是因为大家喜闻乐见的刘康公的毒嘴,若是春秋时期有大预言家的称号,给刘康公一点都不为过。
死在刘康公嘴下的最低都是大夫。
比如鲁国的大夫东门、叔孙;晋国的大夫赵同;晋国的郤至;周朝的大夫成肃公……再往下的一些小人物可能都没有被记载。
如果你说刘康公明明是见微知着,怎么说他毒嘴呢?
他也曾不甘寂寞预测过一次战事的顺利,结果最后失败了!
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便是刘康公在成肃公出发的时候的预言,而成肃公也没有辜负刘康公大预言家的称号,死在了回国……回国的途中。
战斗没死?回来的时候死了?
大预言家,名不虚传!
而庞煖设这个题目的原因很简单,赵章应该不知道这个典故,而周祒应该不懂祭祀的具体流程和战争对国家的意义。
两人各占一边,如此辩论才有意思。
当然,实际上,庞煖还是偏向赵章的,他知道赵章是个粗人,所以在一点上照顾了一分。
“此香燃尽,年长者先作答!”庞煖将仆人拿来的香摆在香炉里,点燃之后,对着思考的二人说道。
而在赵章身后的宋使则是皱起眉头,子重看着庞煖不禁想到,这庞煖是在试探自己么?
宋国此次来赵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结盟,结攻守同盟。
这一点便预示着宋国和赵国彻底绑在同一辆战车上,也就是说只要魏国、齐国不灭,两个见不着面的老兄弟的合纵策略就永远在。
子重知道这两句话后边的话是什么意思?只当庞煖在问自己,你们和赵国结盟,你们的祭祀准备好了吗?又要准备攻打哪个国家?
而子重暗暗思考如何回答才是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