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政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政策,一旦灾民断了粮,为了活下去就会同意移民。”宋鹤年道:“不想出现大规模的移民,就只能继续赈济。”
“如此说来,这岂非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宋有坤轻声嘀咕了一句。
从道光末年开始,大清就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南洋、东北、西北、蒙古、朝鲜、倭省、安南、暹罗......,一个接一个的移民潮一直持续了十年,作为人口大省的山东自然是输出移民的大省,十年间人口减少了三成左右,直接受害的无疑是拥有大量土地的乡绅,因为移民的主体就是佃户,为了招揽足够的佃户,地租不得不一降再降。
对于所有的乡绅而言,没有谁愿意当地出现大规模移民潮的,因为那意味着来年大量的土地无人耕种,不过,朝廷和元奇移民素来都是打着赈灾的幌子,尽管地方乡绅满腹怨气,却也无可奈何,不想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就必须出钱出粮赈济,左右都是损失!
“对于普通的乡绅而言或许是进退两难,但对我们来说,不存在。”宋鹤年缓声道:“捐,捐二万石!也不要什么优先打井,只要在《济南日报》上进行宣扬一下就行。”
宋有坤听的一呆,斥责道:“在肥城出风头还不够,还要到济南城去出风头?现在是什么年头?大灾之年!是出风头的时候?”
宋鹤年笑道:“儿子这可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以此为敲门砖,我打算与元奇合作,开办工厂,就从混泥土井桡厂开始!”
开办混泥土井桡厂?这倒真是个好主意,元奇正大力推广机器钻井,对于混泥土井桡的需求量极大,而且还能优先供给自家的田地,不过,什么叫从混泥土井桡厂开始?宋有坤疑惑的道:“你想大办工厂?”
宋鹤年点了点头,“现在已是工业时代,机器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现在是打井,以后耕田犁地、收割庄稼都会逐步被机器取代,要想变的更富有,就必须投资工业,这是大势所趋,上海、广州那些个工厂,哪个不是富得流油?一个千余人的工厂一年的收入就能抵得上咱们这上千顷地。”
说到这里,他轻叹了一声,“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工厂,象咱们这种挂千倾牌的日子将会越来越难过,必须及早改变,否则就有可能被这个时代淘汰。”
宋有坤半晌没吭声,什么工业时代他不懂,但他知道这世道确实是变了,铁路火车有线电报、机器钻井,十丈深的深井,这些担心他都是亲眼目睹的,会不会出现耕田犁地、收割庄稼的机器他不知道,但现在的佃户已经越来越雇,不吊死在一颗树上,也不是什么坏事。
良久,他才问道:“定了”
“定了。”宋鹤年沉声道:“不能再犹豫了。”
宋家愿意捐二万石粮食,而且还不要优先打井的机会,只是让在《济南日报》宣传一下,这让洪仁寿大为欣喜,能募集二十万石粮食就足以保障灾民顺利渡过这个冬天,就能稳定民心!移民算不得政绩,但大灾之年能采取种种举措赈济灾民,稳定民心,维持地方安稳,不出现饿死人或者是少饿死人,则是实打实的政绩。
镇南王府,长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