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十有九旱,皇帝求雨祈福乃是正常不过之事,奕看了他一眼,道:“文甫是让本王亦去恭祀求雨?”
万青藜道:“王爷是大清摄政王,理应恭祀求雨。”
奕看了他一眼,道:“文甫认为,本王是该去大高殿还是去觉生寺仰或是天神坛?”
听的这话,万青藜不由一愣,大高殿是皇家御用道观,奕虽是宗室,但若无委派,前往大高殿容易招惹非议,去觉生寺、天神坛之类有又有自降身份之嫌,犹豫了下,他才道:“下官上折子奏请皇太后.......。”
“罢了。”奕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转而道:“最近京师情况如何?”
“流民日甚一日,对于京师交通、物价、治安,防疫等方面皆构成极大的压力......。”万青藜斟酌着道:“随着灾情日重,前来京师讨生活的流民必然越来越多,下官恳请控制流民入京。”
略微沉吟,奕才问道:“移民情况如何?”
万青藜道:“回王爷,京师流民多是周边州县百姓,对于移民并不踊跃......。”
“本王是问整个顺天府。”
“回王爷。”万青藜稍稍躬了躬身子,“各州县陆续回报,愿意移民者寥寥无几。”
故土难离,除非是活不下去,否则没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这也是人之常情,奕对此也是早有预料,默然片刻,他才道:“控制流民入京罢。”
必须逼,逼的百姓走投无路心甘情愿的移民,如今宣扬宪政思想,讲究平等自由,朝廷不能强行逼迫移民,只能采取这种法子,待的秋后继续干旱,估计愿意移民的百姓就会多起来。
北方各省持续干旱,南北大小报纸开始连篇累牍的进行报道,这些年大清灾荒不断,但如此大范围的灾情还是较为少见,随着报纸的连续报道,朝野上下对于北方的旱灾都开始密切的关注起来。
打井抗旱,尤其是机器打井队打出的深井足以抗旱,元奇推出低息放贷推广机器钻深井的相关报道自然也成为各大报纸报道的一个重点。
上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赵烈文夹着一叠报纸走进房间,看了一眼正在看报的易知足,道:“大掌柜,北方旱情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可否借这机会号召募捐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