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身就是湘乡荷叶塘一农家子弟,通过科举得以出人头地,往来朋友尽皆士子,对于科举的认识,远比奕訢、奕枻、易知足等透彻。
略微沉吟,他才漫声道:“崇祯末年,曾有士子在京师皇城大明门上张贴一仪状——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妻两口,奉申贽敬,晚生八股顿首。这是将前明灭亡之责,归咎于八股文的文体上以及八股文取士。
亦有讽刺八股取士词曲: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说到这里这里,他轻叹了一声,“实则从圣祖继位之初到高宗,百余年间,朝野上下对八股取士的争议就一直不曾断绝,康熙年间,一度废除八股,但旋即恢复,康熙之黄机、王士桢、雍正之张廷玉,乾隆之鄂尔泰皆反对废除八股文。”
听的这番话,奕枻、奕訢不不由的面面相觑,康雍乾三代朝野上下对八股文的争议就如此之大?康熙之时还废除过八股文?
“自明代中期以来,八股之争,历来便是贬多褒少。”曾国藩加重了语气道:“下官窃以为,八股空洞无用,学用不一,言行不一,令天下士子埋头儒家经书之中,《史记》、《汉书》不闻,《通典》、《通志》不问,思维僵化,固步自封,当此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当废除八股!”
说到这里,他话头一转,“不过,八股取士并不代表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可,废除科举,则万万不可!”
“为何?”奕枻沉声道。
略微沉吟,曾国藩才道:“科举事关国本,一言难尽,下官明日写个条陈呈览。”
奕訢微微颌首道:“科举事关重大,伯涵不妨仔细斟酌,细细拟份条陈。”
“下官尊命。”曾国藩拱手道,顿了顿,他接着道:“下官与易国城乃是旧识,既来上海,想去拜访一下。”
“伯涵不提及,本王倒是忘了。”奕訢含笑道:“连夜去罢,使团明日可能就得回京。”待的曾国藩起身行礼告辞,他又补充了一句,“微服前去罢。”
镇海公府,后院。
严可欣陪着易知足就在月色在院子里散步,严可欣遥指着马路上透过来的煤气灯光,笑道:“西洋人的东西越发实用了,这煤气灯宛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