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董事会的全部席位和权利分配。
从2010年起,三年之内,【量子娱乐】的董事长由罗杰出任,三年之后,再由全体董事会成员——无论届时是否会有所变化——投票决定是继续保持现状还是换人。
不过,作为一个纯粹的“控股集团”,【量子娱乐】本身并不从事任何生产和经营活动,仅仅只对旗下的子公司进行控股和指挥。
在目前阶段,【量子娱乐】旗下的子公司,一共有两家。
——本来应该是三家的,但由于【量子音乐】和环球音乐集团合并为一,又再次回到了两家。
其中,最重要,也是目前最值钱的,就是【量子-环球音乐集团】。
这家由【量子音乐】和环球音乐集团合并而来的唱片公司,旗下拥有数百家制作厂牌和两位数的发行厂牌。
如果将这些全部计算在内,再加上完全依赖【量子-环球音乐集团】而存在的上下游渠道合作者,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五十万人为【量子-环球音乐集团】工作。
当然,实际上直属【量子-环球音乐集团】的员工仅仅只有不足两万人,而哪怕旗下的制作和发行厂牌加起来,也就是大约在十几万这个数字上。
这还是将“非全日制员工”,也就是俗称的“临时工”都计算在内的数字。
事实上,在推动【量子音乐】和环球音乐集团合并的过程中,【量子娱乐】遇到的阻力确实很大。
尤其是在北美本土。
华盛顿当局并不希望看到一个能够近乎垄断整个唱片业的“怪物”出现。
尤其是,当这个“怪物”能够影响北美地区超过十万人的饭碗的情况下。
甚至于,【量子娱乐】完成了对环球音乐集团的并购时,差点又在审批阶段出了问题,导致收购最终失败。
注:按照北美的法律,如果一项收购在完成之后,存在涉嫌垄断的可能,那么相关部门会在最后办理股权转让的备案手续时喊停交易。例如华威有好几次收购都是在这个阶段被强制否决。
好在,现任的那位黑人总统,在竞选时欠了乐队一个很大的人情。
再加上高盛集团也成为了【量子娱乐】的大股东,背后出了不少的力气。
这才是通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使得【量子-环球音乐集团】最终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