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维旺迪当然不可能接受一个“严重损害自身利益”的合作方案。
毕竟,维旺迪选择放弃环球,为的就是止损,尽可能的从环球的“尸体”上赚回本钱,而不是将整个环球打包白送出去。
事实上,从雪乐山、暴雪等等,许多被维旺迪“放弃”的公司身上就可以看出来。
这些公司中有很多都像雪乐山一样,最终以倒闭为结局,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也有一些选择了“自救”,或是吸引外来资金,或是干脆自己想办法凑钱,自己把自己从维旺迪手中买下来,相当于是“赎身”,例如暴雪——也就是后来的动视暴雪。
无论哪一种,若是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最大的获利方都是维旺迪。
雪乐山在倒闭之前为维旺迪带来了巨额的现金流,而暴雪更是不必说,除了高达一百八十八亿美元的收入之外,还为维旺迪带来了梦寐以求的动视娱乐的股份。
虽然比例不高,但却意义重大。
依靠透支旗下子公司的“寿命”来赚取利润,这种事,维旺迪做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这段时间以来,道格-莫里斯也已经接受,这种事终于发生在环球音乐集团的身上。
无论环球音乐集团再怎么衰落,在唱片业内,也依然是一个跺跺脚,整个行业都要抖一抖的巨人。
这样的环球音乐集团,显然能够为维旺迪带来比雪乐山、暴雪更多的“剩余价值”。
想要让一群贪婪的资本家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
除非,让环球音乐集团变得“不再值钱”。
或者至少是要让它的价值大幅度的下降,且让维旺迪相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环球音乐集团的价值还会进一步暴跌。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维旺迪才有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心理预期,尽快将这个“包袱”甩掉。
身为环球音乐集团的董事长,尽管在这段时间里已经渐渐被【量子音乐】和维旺迪架空,但想要“搞垮”环球音乐集团,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别的不说,单单只是维旺迪在关键时刻抛弃环球音乐集团,就足以让道格-莫里斯对其生出极大的恨意,从而做出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