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港澳台和东南亚,环球的前身,宝丽金唱片公司确实在这片市场上有极大的影响力,但环球收购宝丽金之后,由于精力有限的缘故,选择主要开发欧美市场,一定程度上,在战略上“放弃”了亚洲,因而也没有继承下宝丽金唱片在这片市场上留下的“遗产”。
不算已经去世的邓天后、张哥哥等人,老一代的明星里,诸如李克勤、王妃等人,大多都在“后宝丽金时代”选择了其它新兴的唱片公司,没有与环球续约。
(注:大部分人实际与环球解约的时间并非环球收购宝丽金,而是后来换的东家,早的在2000年前后,晚一些的比如李克勤到2016年才跳槽到英皇,不过涉及的人和时间太杂,为了省事统一一下。)
留下来的人里,称得上“大牌明星”的,也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一只手就数的过来,更多的都只是二、三线的小明星。
就签约歌手的市场占有率而言,环球在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大约占据了不到三分之一,远远低于宝丽金唱片曾经的百分之八十。
就算是剩下来的这些,在不可描述国度新兴的“本土唱片公司”的大规模挖角之下,也有不少人都蠢蠢欲动,随时有可能跳槽。
在这种时候,只要棒子那边打开一个突破口,将事情闹大,营造出一种“环球要凉了”的感觉,【量子娱乐】再在背后推上一把,不说彻底将环球挤出亚洲市场,但将其在亚洲的市场份额削减到聊胜于无的程度,却是有很大希望成功的。
事实上,在当前阶段,环球音乐集团的战略布局当中,亚洲并非是很受重视的一环。
对于环球来说,如今最重要的,还是巩固已经获得了领先地位的欧美市场,至少在这两块最大的市场上,占有率达到当地反垄断法所允许的极限之前,环球都不会将目光过多地分散到其它地区。
毕竟,单以营收贡献而言,就唱片业来说,欧美两大地区,无论是已有的消费能力,还是潜在的消费能力,都超过全球其它地区的总和。
而且是远远超出。
别的行业未必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对当前的唱片业市场来说,欧美市场可以说就代表着一切!
按照IFPI的统计数据,欧美两大市场的总营收相加,相当于全球其它市场总和的2.7倍!
(注:2017年数据。)
单纯从营收的和盈利潜力的角度来讲,开发亚洲市场,对于环球这种世界级的巨头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需求。
如今的亚洲,最有价值的市场依然是日韩,前者是索尼的基本盘,后者倒是和环球有不少的业务关联,但总的体量依然不算大。
毕竟,环球在棒子国市场赚到的钱,还要和SM等公司分摊部分利润,至少和欧美市场那种暴利,是完全没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