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悯是一位仵作, 但与其他出身卑微的仵作不同,他出自簪缨之家,他的父亲便是曾以断案如神而闻名于世的京都节度使苏淮卿。
父亲为他取名为“悯”, 便是希望他能够慈悲为怀,宽宥众生,有朝一日在朝为官, 便要时刻谨记“人命大过天”,决不可让凶手逍遥法外。
在齐国,仵作这种常年接触尸体的职务便和妓子以及太监一样,都是受人鄙夷的。但苏悯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 他坚信,尸体会说话。
“如果他们有无法说出口的冤屈,那我们就是最后能听见哭嚎声的人。”父亲是这么教育苏悯的。
正是因此, 苏悯以二甲的成绩考取了功名,却没有入朝为官或进入翰林学院, 而是隐瞒家世, 在大理寺中做了一介小小的验尸官。
这一做便是七年, 因为仵作最是考验经验以及眼力。这七年间,苏悯经手的尸体不计其数,浏览过的尘封冤案堪称海量,其中便包括西平郡王世子的。
收到那个神秘的包裹时, 苏悯并没有惊慌,因为父亲以前也经常会收到不知名的人寄来的包裹,多数都是为了让他去查某个冤假错案。
苏悯所料不差,包裹中存放着一条脏兮兮的软绸, 有明显的岁月的痕迹, 上面沾满了浮萍苔藓。
然而, 真正吸引苏悯注意的是软绸上的一道污迹——像是抹开的酱汁所残留下的斑驳残痕,以他的经验来看,那十有八九是泅染的血迹。
苏悯生性谨慎,仵作是替死人发话的职业,涉及生死总会显得别样的沉重,所以他从不敢有半分轻慢之心。
“这段软绸上的花纹是来自蜀州的云锦纹,着色乃金红,因为需要使用珍贵的孔雀石与雌黄作为染料,因此产出极少。”
苏悯的出身让他有极为广博的眼界与见识,他用水晶与铜镜折射阳光,轻易映照出了软绸上如雀鸟翎羽般金红的光泽。
“时隔多年仍未变色,红中透青,青中带金,色如流水,一如藏于霞云间的翠羽金凤,这是最上等的霞雀红。”
苏悯花了一些时间考证,最后终于确定道:“这是贡绸。”
贡绸产出极少,基本只上供于皇室,每一匹贡绸的产出都会被记录在案,哪怕是赏半匹给宫中的某位妃子都会被记录下来,避免横生事端。
“哪怕是一品官员都不允许使用贡绸,除非是御赐的。”苏悯已经预感到自己被卷进了一场惊天大案,可他没有退缩。
苏悯连夜翻找了大理寺中的案情记录,但是没等他查出个所以然来,第二天便听见了西平郡王闹上大理寺的消息。
太巧合了。苏悯心想,他前脚刚收到证物,后脚便有苦主找上门来,说这背后没有人在暗中操控,他是万万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