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南岸,南山镇。
山野偏僻之地,一条水流清澈的小溪自群山之间蜿蜒流出,流淌过一间低矮简朴的茅草屋,竹篱笆围出一块不大不小的院落,一位九岁小童一手捏梨,一手捏栗,口中模糊不清的念叨“栗、梨”。
庭院里散养着七只鸡、六只鹅,一位十三岁的少年挨个数过一遍又一遍,数完了鸡数鹅,数完了鹅又反过来数鸡,挠着头道:“六只?七只?”
院中石磨旁边,一位十五岁左右的少年趴在石磨边,逗弄石磨上爬动的蚂蚁,一册书籍被他随意丢在地上,看都懒得看一眼,反倒对那蚂蚁兴趣盎然,看了一炷香的时间也不觉得腻。
另有一位年长一些的少年仰面而躺,神色慵懒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双手撑在脑后,望着风云涌动的苍穹,口中轻轻吹着调子悠扬的口哨。
方圆数里,只有此一户人家,抬眼便能望到连绵不绝的青山,出门便是清澈见底的小溪。
炊烟袅袅,秋风习习。
却见两道身影踏着小路而来,其中一人约莫三十岁,提一柄带有小豁口的镰刀,神色烦躁;另一人两鬓斑白,已有五十岁之余,背着一把锄头,神色愉快,脚步轻快,高声而歌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幺儿,爹回来了,记住,你左手是梨,右手是栗;老四,鸡有七只,鹅有六只;老三,别看蚂蚁了,看书!”年长一些的少年疾声喊道,其余人忙不迭的点头。
那少年坐直身体,朝茅草屋内吆喝道:“娘,爹和大哥回来了。”
言罢,那年长一些的少年迎向回来的两人。
“老二,把这镰刀磨上一磨。”烦躁的男子一把将镰刀塞到年长少年的手里,年长少年面色一僵,求助的目光投向两鬓斑白的男子,两鬓斑白的男子点头道:“快去吧,磨好了,再吃饭。”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