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侍中戴凭,舌辩群儒,一人重坐五十余席,当即举世闻名。
一听提议这种玩法,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好事的人连连抚掌称善,不想参加的也不好当场认怂。
当那名儒生前去征询尚书令的意见时,荀令君闻言一笑,颔首,“可。”
“夺席”的规则一出,场面更加活跃。杨彪一个没注意,身边陪坐的儿子便不知所踪,环视四周,毫不意外发现杨修果然参与到了辩经中。
刘晔的淮南好友们打过招呼先后离席,前去公卿一席找人问难。
所谓“问难”,“问”指最开始提出的问题,“难”则是后续的一再质疑。
在荀忻看来,这种辩论形式其实有点像后世的学术“答辩”。只不过“答辩”是从学生角度来说,“问难”则是站在老师角度而言。
片刻之后,公卿席上所聚的人越来越多,众人围住一角,前拥后挤,不像是辩难,更像是看热闹。
刘晔与荀忻对视一眼,“荀君,既至此,不如一探究竟。”
来都来了,坐在这里也没什么意思,因此刘子扬提议他们俩也去看看热闹。
荀忻深以为然,和刘晔起身往那边走。
能引起这么大动静的必然是朝中大佬。
走到人墙之后,他们凭借身高优势,不用走上前就能一睹场中人面目。那两位安坐席上,都是年近半百的文吏。
刘晔认出其中一人是广交友的大名士孔融,另一人他没见过,于是低声询问身边的荀元衡。
“侍中郗虑。”荀忻回忆片刻,“据闻乃郑康成弟子。”
刘晔应声,语气带着些许了悟,“康成公弟子。”
郑康成,即郑玄,是当世最出名的通儒,博通古今,遍注群经。提起是郑玄的弟子,便大概能体现其学识水平。
只听孔融发问道,“敢问侍中,社所祭者何神也?”
此言一出,围观的人窃窃私语,荀忻与刘晔面面相觑,孔文举动真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