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只听得到展开木牍的声音,一摞公文见了底,曹操的神色愈发凝重。
“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尚书令荀彧做了结论。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威望声名积累数代,底蕴深厚不可撼动。如今曹操与袁绍开战,汝南各郡县纷纷响应袁绍,致力于在曹操后院点火。
已知的叛党数量已非常可观,而这星星之火,还有燎原之势。
放下木牍,老曹揉了揉太阳穴,望向荀文若,问计,“君有何教我?”他相信荀彧从来有办法。
而荀文若从没有让他失望。
“袁氏恃冢中枯骨,徒有声名耳。”
“名门郡望,岂独袁氏?”荀彧一向不卖关子,“许中名士何其多也。若用名士镇抚诸县,必能使吏民安定。”
“善。”沉吟片刻,曹操抬眼而笑,“文若真吾之子房也。”
人们叛应袁氏,无非是因为袁氏的声望人脉。只有袁氏有声望人脉?未免小觑了天下世家。察举制使然,此时的名士无一不出身士族,每一人背后都有家族势力,各自的根基不可谓不深厚。
镇抚平乱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把许都的世族们绑到曹操的战车上。
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陈郡何氏,陈郡袁氏……
曹操心底默默浮现长串的家族及名士清单,这一处火不用再担忧,能用名士扑灭。
他稍稍放下心来,余光瞥见案上一物,拾起来笑道,“文若来看此物。”
那是一顶缣帛所制的……帻巾?上尖下宽,如双掌合拢状,形制更像是仪礼时所冠的皮弁。
“明公仿自皮弁?”荀彧不确定道。
“正是。”曹操笑道,“孤名之曰,帢。”
“皮弁需以皮革制冠衣,饰以珠玉。”
“当今天下凶荒,资财匮乏,冠皮弁不免奢靡,理当因时而变,简易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