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反应过来,站起身从一旁的凭几上捧起两本纸书,走到韩嵩案前,亲近道,“孤近日新得一书,德高不妨一观。”
“愿见其详。”韩嵩直跪起身,接过曹操如视珍宝般捧来的纸书。
纸张装订成册,虽然新鲜,倒也算不上稀奇。荆州的富商、世族早用上了左伯纸,自然也有装订纸书的。
戏志才见曹司空这种公然炫耀的行为,好悬没乐出声,趁着韩嵩低头看书,向他对面的荀忻挑一挑眉,神色戏谑。
韩嵩翻开书页,认出书中抄写的是《尚书》,观赏一番其上字迹,品评道,“八分颇得蔡伯喈之韵。”
写工的“八分体”隶书的确是临摹蔡邕的笔迹。
曹操回到座上,捋着胡须笑而不语。
等韩嵩翻开第二本书,居然还是《尚书》,他皱起眉头,神色由不解转为震惊,“这……这两本笔迹为何?”韩嵩长嘶一口气,“如窥镜见影,竟如出一辙?”
他不信邪地仔细对比,这两本书竟然连撇捺轻重都一模一样,找不出丝毫不同。
他当然不知道这是曹操从几十本书中特意挑出来的,墨迹深浅都完全一样——这个把戏老曹玩到第三次了,屡试不爽。
“明公可否解惑?”韩嵩拱手问道。
曹操从容放下捋胡须的手,还不忘卖关子,“卿稍后便知。”
“侍中不如随在下一游许都。”戏志才笑道,又看向荀忻,“元衡与侍中颇有缘分,不若同行?”
言外之意,是要带韩嵩见识雕版印刷术。荀忻心知这是老曹的安排,有些意外曹操的选择,独门技术竟放弃垄断?
他转念一想,往荆州推广雕版印刷,大概是舍利求名。韩嵩若带回版印之术,其实也能宣传曹操崇学无私的美名。
版印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有心之人研究一番也能悟透,没必要捂在手中。
荀忻应下戏志才的邀请,起身一同向老曹告辞。
堂上的歌舞也随之撤下,一位十四五岁的女郎从屏风后走出,女郎五官精致,眉目间却有一股飒爽英气,与曹昂有些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