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成书的时间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是在春秋之前,《礼记》成书在西汉,晚了许多年。
不再听众人辩论,荀忻举步欲走,那边孔融突然道,“足下颔首,意为赞同否?”
周围一时静下来,荀忻的脚步一滞,背影僵住,缓缓抬眼看去,正对上左右之人的视线。
荀忻被自己呛住,咳了一声,镇定抬头问孔融,“少府唤我?”
“举座之中,唯有足下颔首,想必有高论。”孔融赞许地看着这位美姿容的年轻士子。
荀忻与荀攸、郭嘉等人时常随军,与军中的将领大多熟识,但对许都新建后陆续投奔过来的文士们来说,他们几人都是生面容。
朝官与筹划士,文吏与武官,都不在一个系统中。即使见过面,也只闻其名,不知其人。
“足下不吝相告?”
那边司空属吏一干人等注意到这边情形,见荀元衡被孔文举叫住,不由一头雾水。
孔少府与荀令交情不差,不至于刁难其弟吧?
眼见越来越多的宾客注意到这边的异常氛围,荀忻感到头痛,他还不想影响友人与堂侄女的婚礼。
“在下以为少府之言然也。”荀忻揖道。
孔融身边有文吏质疑道,“尧舜之时,圣王之际,岂有此不堪之俗?”
得,这些人不敢怼孔融,怼他时倒毫无顾忌。
“圣王之时无人能知,然文王岂非大贤之君?”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荀忻背完书,续道,“圣王亦需观天察时,化成风俗,即可推知当时风俗不堪。”
他深知这种辩论本身没什么意义,只要引经据典,语速够快,驳倒对方就行,不必追求逻辑。
“五百岁圣人一出,天道之常也。若世不乱,若风化大行,何必百代出圣人?”他成功将因果反转,“据此可知,世乱而圣人显,尧舜之时风俗未化,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