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说话的那名文吏不敢就这个问题再杠,只好道,“我军若回师,他日袁术败亡,扬州恐为人乘虚而得。”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倒提到了点上,袁术部将孙策与袁术决裂,在会稽、吴郡一带颇有势力,前不久孙策向朝廷讨要将军名号,显然所图不小。
曹操等了数息,没等到郭嘉说话,目光扫过去,郭奉孝正在举杯浅饮,没有接话的意思。
最主动的谋臣懒得说话了,曹操望向另外的荀氏叔侄,这两人眼观鼻,鼻观心,心无旁骛的模样如出一辙。
这两人向来是不问就不说的典型。
曹操只好点名,“公达以为如何?”
荀攸抬眸拱手道,“攸以为,奉孝之言是也。术之败亡,计日可待,明公尽可弃之不顾,回师许都。”
其实众人心照不宣,之所以回师,最重要的一点是淮南此时饥荒,非要这个时候打下来曹军非但得不到战利,反而要倒贴粮草赈济灾民。
如果有曹军有余粮余力赈济也就罢了,偏偏他们刚打下来的汝南也是十城九空,需要靠颍川、兖州补给,再要割肉放血,就是粮足血厚的曹军也耗不起。
与其兴师动众与尚有一战之力的袁术军消耗,不如任由敌人自生自灭,等其彻底没了气息再来攻城略地,不费吹灰之力。
“而扬州之事,遣一使者前往,安抚交结即可。”
曹操点点头,“善,如君所言。”是应该派遣使者过去,安抚拉拢扬州的士族及各方势力。
荀忻暗道,士族及豪强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威信和话语权,这些人就是“地头蛇”,实际上把控着地方,能决定所属之地、本地之民的去留。
曹操环视众人,问题来了,派谁去当使者呢?
本来这种事,随便指派一名文吏前去传信交结就好,但曹操此刻深觉这群刀笔吏没有什么深远的见识。
如果所遣非人,恐怕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如果派心腹谋臣去,是否又有些大材小用?
曹操目光落在随行参军的三位谋臣身上,公达总揽军务,不能妄离。奉孝体弱,不宜远行。元衡……
曹操审视着荀元衡在一众中年文吏里尤其年轻的脸,心中拍案定下来,此事元衡便能胜任。
荀忻察觉到老曹的视线,心道不妙,按老曹绝不让人吃闲饭的性子,这个使者很可能落到他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