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公有四胜,而绍有四败。”
“君试言之。”曹操望向荀文若,听其循循道来。
“绍外宽内忌,任人而疑心,而公明达不拘,唯才是举,此度胜也。”
袁绍用人多加猜忌,曹操本人疑心重,但在用人方面确实做到了用人不疑。因此在用人这方面他绝对胜过袁绍。
“绍见事迟疑,迟重少决,失却先机,而公能断大事,随机应变,此谋胜也。”
袁绍麾下谋臣众多,遇事先要吵出个子丑寅卯。袁绍本人又不善做决断,常常错失良机,而曹操却应变过人,定计果断。因此在谋略方面他仍然要胜袁绍一筹。
曹操对袁绍知之甚深,心里清楚荀文若不是在单纯地奉承他,袁绍确实有这些毛病,而他也自信能在这两个方面胜过袁绍。
荀彧继而从“士卒争死”和“礼贤下士”两个角度,将曹操与袁绍作比较,得出了曹操武功和仁德远胜袁绍的观点。
“明公以此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天下谁敢不从?绍虽强,无能为也。”
曹操终于转忧为喜,“君言是矣。”至少作为一方主将,他必须有胜敌的自信。
荀彧转而道“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
“然。”曹操点头,叹息道,“我所虑者,唯恐袁绍侵扰关中,北联羌胡,南诱蜀汉,袁绍占天下六分之五,而我独有兖、豫二州,如何相抗?”
曹操担心的是,他若专心对付吕布,无暇插手关中,如果袁绍得了关中之地,天下六分之五都被袁绍占了,那这仗就没有必要打了。
荀彧答道,“关中势力纷杂,将帅以十数计,唯独韩遂、马超最强。关中见山东战起,必定各自拥众自保。”
“为将奈何?”曹操起身坐到荀彧身侧。
“明公可抚之以恩德,遣使连和,此虽非长远之计,足以使明公战时无后顾之忧。”他拱手道,“可遣一人总领关中之事。”
“何人?”曹操略微俯身,蹙眉相问。
眼前人从容而答,“钟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