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汉帝下诏书斥责袁绍,说他兵多地广,却只知道巩固势力,擅自和诸侯相伐,没看到他出兵勤王。
袁绍只好上书给自己申辩, “臣绍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死罪死罪[1]。臣蒙厚恩,受任牧伯, 惊闻陛下履险,夙夜忧惧, 亟欲举兵……而连岁饥馑,民人相食, 军无斛谷,输粮不能继……”
他这会儿回过神来, 开始后悔自己没有抢占先机迎奉天子,天子虽然无甚大用,可一旦其下诏斥责, 作为汉臣仍需做足表面功夫。
于是汉帝的诏书又来了一份,这一次是册封三公的“策书”,用惯例格式写道,“维建安元年十月戊辰, 制诏以冀州牧绍为太尉……天下之众, 受制于朕, 太尉可不慎与?于戏!君其诫之。”
主君升官是喜事,议事厅中的幕僚从属大多面带喜色,正要起身向袁绍恭贺,抬头却窥见袁绍阴沉不悦。
众人暗骂一声,差点忘了曹操一月前被拜为大将军,太尉虽是显贵的三公之一,但大将军仍凌驾于三公之上,曹操素来依附袁公,袁公定然耻于位列曹操之下。
果然听袁绍拍案怒道,“若无我相救,曹操当死数矣!”要不是他屡屡伸出援手,曹操.得死好几回了。
“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他气愤之下,连自称“孤”都忘了。
“拟表辞之。”
皇帝册封的策书,大臣可以推辞不受,但有汉以来,推辞不受的人大多是清高或者谦虚,像袁绍这样嫌弃官小了的,大概还没有过。
坐在一旁的文吏诺诺称是,拿起笔来草拟表文,含蓄地表达了袁绍的意思。
邺城的表文经驿邮传送,几天后到达了许都曹操的案头。
曹操放下手中简牍,叹了口气,拨开一卷空白的竹简开始写奏疏。
“明公。”陪坐在侧的郭嘉望着曹操神色,揣测道,“冀州来书?”
曹操手中笔尖抬起,顿在空中,苦笑一声回答郭嘉,“本初意狭,不肯屈居我下。”
与郭嘉同席而坐的荀忻道,“窦宪、邓骘、梁冀、窦武、何进……”
曹操与郭嘉都看向他,荀元衡列举的这些人是东汉历代以来的大将军,除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