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动手来解荀元衡手上、身上捆着的绳索, “河北已知兖州之危?”
荀忻举着手任兄长解绳结, 点点头,“弟五日前得知鄄城被围, 渡河而来。”
五日?荀彧心中一凛,兖州叛乱发生不过十几日, 既然河北士庶五日前得知, 那袁绍只会更早。
消息如此灵敏,仅凭斥候恐怕难以做到。
“冀、兖之间,已被吕布陈宫隔断, 兄长欲固守鄄城, 必然少粮。”他们隔得极近, 荀忻低声道。
“去岁弟所赠之谷,余有千斛。”荀彧扔开解下的麻索。
荀忻活动着被勒出淤青的手腕,暗自思忖。
汉代石、斛并用, 千斛即千石。按一个士卒每天一斗一升粮来算, 千人部队一天要耗粮一百一十斛, 千斛只够吃十天。
鄄城中原本储粮不会少于万斛,至少三个月内城中粮食无忧。
三个月后到了秋收时节,鄄城、范县、东阿三城附近的麦田还能收获。
可一旦曹操回军兖州,数万人嗷嗷待哺, 粮草问题就会陡然严峻。
最好的形势是曹操在秋收前收复兖州,这样才能得到充足的粮草补给。
荀忻心中叹口气, 历史已经给了答案, 这种情况只能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
荀彧转身, 将那名跪在地上犹自惶恐的队率扶了起来,“此人为我从弟,前来投我,份属情理,实非可疑。”
队率面色更加惶然,却听荀司马继续道,“而君恪尽职守,岂有罪责?”
这简短的一句反问在他心中回荡,无端生出酸涩的感动。
“愿为司马效死。”队率拱手躬身,向着眼前平易宽仁的长官垂首以示诚服。
队率主动提出要为这些“俘虏”,或者说是“来客”安排住处。
“有劳足下。”荀忻向这位队率行礼。
“司马,荀郎居住何处?”队率不敢看荀忻,望着荀司马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