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1]。
郡吏接到诏令,朝廷要征召荀爽荀慈明,如今董卓掌权,暴虐凶残,所下急诏谁敢懈怠?
郡吏心知如荀慈明这般硕儒处士,肯定不愿应董卓征召,当即带着郡卒前往荀爽的住处。
就是采取暴力手段,他也得完成任务。
谁知到了荀爽家中,却是人去院空,询问邻里,都说慈明先生半月之前就已出门远游,不知去向。
郡吏闻言连忙去查了周围的亭驿,都没有见到荀慈明的踪影。
真是奇也怪哉!
听说荀慈明精通《易传》,难道真能卜算如神,先知先觉?
郡吏自觉已尽力而为,怀着敬畏之心将此事上报,禀明荀爽已不知所踪。
而郡中东南的深山里,山脚下新修了一座小院,白屋青瓦,雀鸟停在屋檐上,蹦跳间听见人声,又振翅高飞。荀爽一家便隐居于此。
天色转暗,荀爽坐在书室的案前,他的小儿子荀棐,前不久从外郡游学归来,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继承有来自父亲的好相貌,剑眉明眸,此时陪坐在父亲身旁。
荀棐问道:“大人怎能未卜先知,旬日前就迁居于此山中?”
荀爽两鬓花白,闻言笑了笑,“岂是我未卜先知?”
他从案上的简牍堆中抽出一卷素帛,“乃是文若示警。”
“文若兄长如何得知?”荀棐挑眉,将信将疑拿起布帛看其上字迹。
只见信中果然向荀爽剖析了局势,说董卓慕名,定然会四处征召耆宿名儒。
荀爽此前就被何进所征召,只是恰逢何进身死,诏命中断。
因此荀彧在信中劝荀爽如果不愿委身应诏,当立即隐藏行迹,以免被找上门强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