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恭听。”
荀绲望向青年,“小儿辈代我相语。”
荀彧拱手答诺,起身环施揖礼,众小辈也纷纷回礼。
“文若但讲无妨。”家长们笑道。
青年正容道:“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小虽固,不足以抵抗大难,诚不宜久留。[1]”
有人问道:“文若之意若何?”
“彧已与冀州牧韩馥通书,我欲迁宗族北附冀州,韩将军亦愿遣骑相迎。”
众人哄然,开始交头接耳,低声议论。
青年环视道,“冀州之骑抵颍阴之日,便是我族北迁之时。”
“若诸君听我,请与荀氏一同北迁。”儒服青年躬身相拜。
席上有人直跪而起,疑道:“我家世居于此,岂可轻离?”
“文若,我素敬君名士,《尚书》言,‘无稽之言勿听’,君当自省。”
“文若言兵祸将至,君亦非神人,岂能先知?”
也有少数人表示支持荀彧的想法。
一位年轻士子帮他解释道:“文若并非虚言,如今董卓当道,祸乱朝纲,穷凶极恶,恐怕不久四海将乱。”
“冀州安定,为求保身,北迁乃是明智之举。”
然而仍有人反驳道,“纵有兵祸至,太守与府兵定能相抗,何必举族远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