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等他到了州境,守令自知贪污,望风而逃。”
荀彧眼神放远,似乎在追忆什么往事,“建宁二年,大诛党人,诏书命急捕其人。督邮为抓捕他而至县,却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其人听闻消息,道,这必定是为我而来。随即投狱自首。”
“县令见到他,要弃官跟他一起逃亡,对他说,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
天下这么大,您何必偏要在这里?
荀忻听到这里,已经猜到了结果,“他拒绝了。”
荀彧点点头,“他不愿牵连县令,死前与老母诀别。”
“其母道,你如今得与李、杜[3]齐名,死亦无憾!”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他母亲的意思是,好名声与长寿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其人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我想让你做坏事,但坏事不可为;想让你做好事,但我没做坏事,却落得如此下场。
可见他死前何等绝望。
荀忻低下头,思考荀彧说这个故事,是要向他表达什么。
“此人名为范滂,时年三十三岁。”
只听苍袍青年平静道:“这便是上一位欲澄清天下之人的下场。”
作者有话要说: [1]故事:旧事,以往的事情。
[2]清诏使:官名,汉三公府置清诏掾,掌奉命出使某地察举诏书指定的事。在府称清诏掾,出使时称清诏使。
[3]李、杜:指李膺、杜密,党人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