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刘敏后世去过关中西府,那里有座姜炎城就是炎帝出生的地方。
炎帝是华夏农业文化的创始人,民间敬奉为神农大帝。
公元前3976年,炎帝出生在渭水流域,炎帝姜姓;姜和羌音近,应该是羌。
后来炎帝姜氏族群沿渭水、黄河流域向东发展到河南、河北、湖北、山东一带中原地区,由畜牧逐步转入农耕。
应该说羌族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
公元2008年那阵子,刘敏作为医学院的学生参加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晚上跟禹里镇的羌族乡亲们在一个帐篷拉呱;乡亲们讲起他们是炎帝部落,祖先是大禹的故事。
大禹是羌族第一个酋长兼巫师,大禹治水,功盖华夏,恩泽九州;羌人为有这样一位祖先而自豪,并奉为天下第一水神,世代崇祭。
四川羌族地区——岷江上游、涪水源头、青衣江两岸均立有大禹庙或禹王宫,任人朝祭,以念祖先祖的千古恩德。
大禹故里石泉县禹王镇,后世叫北川县;有“禹穴”、“刳儿坪”、“石纽山”和禹王庙、禹王宫等古迹圣地,让人瞻仰,以缅怀大禹的盖世功德。
羌族的释比在各种祭礼活动作法请神时,都要恭请大禹。
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在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里;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多神教,而释比被尊奉为可以连接生死界,直通神灵的人。
施行水祭仪式多在禹王庙、禹王宫里进行。
主祭之神自然是禹王大禹了,届时释比在大禹神像前踏着“禹步”,跳着“莎朗”,唱着颂扬大禹治水的伟大事迹,缅怀大禹治水的功德,并祈求大禹佑福羌寨昌盛、六畜兴旺、人寿年年。
刘敏和火爷爷站在石泉城的大街上凝视着这些古堡式的建筑,谈论着羌族的先祖大禹;不禁感慨万千。
倏尔,刘敏突然觉得自己的肚子很饿很饿;肠胃的空磨使她心慌意乱。
刘敏打住步子看向火仁甫道:“爷爷,敏子肚子饿啦!饿得很!饿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