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毗整理的籍册十分详尽,乃是采取常山国一十四个县一个个单独整理罗列的方式。
颜良最先打开最上的一册便是首县元氏,上面写着元氏县耕农共5300户,33000口,共计垦田21000亩,民田尽垦,几无荒芜。
颜良心算了一下,一户人家平均垦田40亩左右,若看这个数字倒还算正常,且所有的田地都被开垦利用,做得不错。
不过辛毗在其后注释了一段,初平二年时,元氏县耕农共6200户,40100口,共计垦田28000亩。
乍看之下,这个数据比较也没毛病,从初平二年(191年)到建安六年(201年)整整十年间都是兵荒马乱的,人口有所流失,田地有所荒废,也算是当下各地的常态。
然而,看题要看完全,辛毗把这两排数据放在一起,中间承上启下的八个字才是关键。
“民田尽垦,几无荒芜。”
这十年之间,人口会死,会逃亡,可土地并不会长脚跑掉,若是开垦完全的话,应当与十年前的田亩数差不多才是。
如今辛毗说,民田尽垦,几无荒芜,而垦田数凭白少了7000亩,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既然已经看了开头,颜良就耐着性子继续一册一册看下去,初时还逐条逐条地去看,到得后来,接连翻开好几册一目十行地看去,发现都与前边几册类似,脸上的神情便愈发凝重了起来。
把簿册尽数看完,颜良看向辛毗,问道:“这些数据属实?”
辛毗一字一顿答道:“字字确凿!”
颜良又问道:“长史是遣吏员以案比之法查得的?”
辛毗答道:“非也,下吏只是以劝耕之名,派吏员巡行县乡所得。”
颜良点点头,说道:“很好!那长史以为,这些耕田,都去了哪呢?”
辛毗正视着颜良,斩钉截铁地说了三个字:
“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