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钧所说的赵太常也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乃是京兆长林人赵岐,字邠(bin)卿。
赵岐年轻时的经历十分传奇,若一一道来肯定会被人说水,就不在此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
且说董卓挟裹天子西迁长安时,赵岐被拜为太仆,随太傅马日磾持节巡行关东。
赵岐素有威望,来到关东后曾劝说正在争夺冀州的袁绍、公孙瓒各自罢兵,转而迎奉天子车驾。
天子到雒阳后,当时宫室倾颓,赵岐又主动出使荆州,说服刘表出钱出人来到雒阳兴修宫室。
这时赵岐已经是八十多的老人了,放在后世绝对劳模典范。
虽然赵岐完成了任务,但辗转奔波之下,身体还是太过病弱,便留在了荆州将养身体。
曹操迎奉天子后,被拜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
按照当时的官场惯例,被拜三公时,都要表示谦逊,找几个声望尊隆之人取代。
曹孟德也贼精贼精,知道赵岐年纪一大把还在荆州养病,便假意推让司空给赵岐。
当时朝中其他朝官当然不允了,连连劝曹操就拜,三推三让之下,曹操便从善如流地接下了司空之位,转拜赵岐为太常。
赵岐虽然被拜为太常,但他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去许都赴任,而朝廷也没有改变任命,或许曹操也乐得少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杵在朝中碍眼。
眼下赵岐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每况愈下,连他注了数十年的《孟子》和评议三辅人物的《三辅决录》都放了下来。
若说庞德公、司马徽、宋忠、颍容等人是荆州士人的中心,那赵岐绝对是中心中的中心。
平日里,前往赵太常寓所问好请安的士人络绎不绝,而赵岐因为精力有限,大多数人都不再接见,只接待一些较熟悉的晚辈。
崔钧作为故太尉崔烈之子,当然是有资格面谒赵岐的有数人之一。
早几年赵岐身体还凑合的时候,没少提携奖掖后进,故而无论是南下士人还是本地冠族,对赵岐的印象都极佳。
闻听崔钧如此一说,堂内众人也俱都哀叹连连。
倒是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庞德公道:“寿数自有天定,赵公已是耄耋高龄,即便不能岁至期颐,亦是当世罕有的高寿之人,福禄远超凡夫俗子。我等但为赵公身体安康而贺可也,何须长吁短叹作愁苦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