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笑道:“搅扰了大匠师工作了,不误事吧?”
胡其道:“不误事,下吏正在根据明府的吩咐,记录比较木炭与煤作为燃料炼铁时的差异。”
颜良问道:“如今有什么发现么?”
胡其道:“经明府提醒,下吏的确发现煤在燃烧的过程中有较大的石硫气味,至于具体会对铁料有何影响还未可知。”
颜良点头道:“万物多试验试验总是无错,若能让煤取代木炭炼铁,其中花费可省却不少。”
胡其也赞许道:“的确,石涅易得,而木材难长。下吏又发现,煤烧起来比之木炭好似更热,出铁水的速度也稍快一些,若能大量应用,或效率又能增加一些。”
颜良知道用未经过处理的煤冶铁肯定有问题,但毕竟是个门外汉,只能道:“且先看看再说,莫要急切。”
胡其见颜良说得郑重,也认真答应下来。
颜良又问起铁器打制之事,胡其就引着颜良往锻造工坊处去,一边走一边介绍道:“本铁官产铁渐渐步入正轨,下吏也更为关注锻造之事,如今官中富有经验的老匠已经达到了三十六人,新匠也有六十余人,更招募了百余学徒。”
“其中老匠专门锻打工艺更考究的铁槊、甲胄等物,新匠负责制作些环刀、箭簇等器物,学徒们则主要锻打铁料,也在匠人的指引下锻造农具。”
“若铁料充足,下吏预计每月约可产铁槊锋八百具,铁札甲五百副,环刀一千柄,箭簇万枚,农具不等。”
锻造农具之事其实早就在颜良的计划之内,毕竟从其他地方采购农具不便,且质量也无法保证,屯田乃是军粮获取的主要来源,他怎会不尽心支持。
不过当时在赵叡面前却并不透露,只是让商人们去怂恿他来游说自己,让赵叡以为得计,有利可图之下,对其他事情就不太关注。
颜良说道:“胡丞辛苦了,房山铁官有此成果,皆是胡丞之功。还望铁官众人再接再厉,不但保证量足,还要保证质优。”
胡其答道:“下吏等自然不敢怠慢。”
锻造室内的工匠干得热火朝天,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虽然此刻仍有些春寒料峭,但工匠们全数赤膊上阵,身上流淌着辛勤的汗水。
为了不影响工匠们工作,颜良只是在门外粗略看过,然后吩咐道:“匠师们辛苦了,注意给匠师们补充营养和盐分,肉食菜蔬都要跟上,若是有何不足尽管与我说。对了,匠师们在工作时的饮水可加入适量食盐和蜂蜜,助其迅速补充盐分和水分,莫要累倒了人才。”
听颜良对工匠如此关心,包括胡其在内的几个铁官官吏都心中激动不已。
他们步伐继续往前行去,待转过一处山脚后看到眼前一片平地上起着十余座土窑,其中有几个密闭的土窑正在散发着热量,显然正在烧炭,而另外几个土窑有的还在散热,有的已经打开,正有工人从里边往外取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