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颜良也提了一个小小请求,便是让仲长统在在游历常山各地时,以一个平常人的眼光审视地方政务,若有何不平、不公、不当之处,记录下来到时候向他提出,供他参考改进。
仲长统虽然年轻,但心气很高,又是个不耐拘束的人,所以才屡屡拒绝了高干、颜良等人的征辟,不过颜良后来的小小请求倒是正合他意。
他一直游历各地,就是想要了解民生,增长见识,从而着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得了颜良的委托后,仲长统很认真地在常山各地游逛。
这时候的常山,因为讨逆营强势进入,使得地方贼患大受抑制,地方百姓不用再担心走在路上被人劫个道。
加上颜良大搞比武大会和盐铁酒专卖许可唱卖,引来了诸多人流,让常山显得异乎寻常地繁华。
而颜良到郡之后,大力整肃吏治,罢免了一些才不配位德行有缺的官吏,提拔任用了不少如崔琰、刘劭、田灿、张广、沐并、时苗之类的良吏。
时苗与夏侯兰等人巡视各县乡,重审过往的一些冤假错案,纠办了不少恶霸劣绅。
往日里一些抛荒的沿山边地也被丈量厘定,一股股的流民从各地被招募到常山,准备开垦荒地,大兴屯田。
整个郡国每个县每个乡都恢复了县校与乡庠,适龄学子可以不用交束修就免费入学,此外还能额外享受官家提供的免费餐食。
在郡国名山之下,还打算修建一座庞大的学舍群,供天下好学向上的士人使用,被颜良起名为“六山学院”。
这种种新气象是仲长统在别他郡国所未见的,虽然当地百姓仍旧贫苦,但至少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今后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对此,仲长统很疑惑,心想难不成冀州都如此富足?袁大将军的治政水平有这么高明?
他带着疑惑从常山进入了钜鹿,又从钜鹿进入了赵国,从赵国进入魏郡。
走的地方越多,他的疑惑越深,因为他发现不论是钜鹿、赵国、魏郡,地方上的情况都与常山不同,与他过往经过的那些郡县也都差不多,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日子贫苦,吏治混乱。
在路上,他还不止一次看到有流民结伴而行,流民的来源五花八门,有冀州各郡来的,甚至还有从兖州、青州来的,而目的地都是常山。
仲长统好奇地询问,流民们告诉他在邺城、济北、东郡等等地,都有人在流民聚集的地方宣称只要去到常山之后,官家都管衣食,还会组织他们开荒屯田,有些手艺的,还能凭手艺过上好日子。
这些流民里有些人家已是赤贫,没有去常山的路费,那些人还能酌情接济些钱粮。
他联想到在元氏、高邑等城外的流民安置点,便心中了然,更对颜良为这些贫苦人群着想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