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前段时间通过比武大会征募筛选新兵,一下子多了数千兵员,这些兵员要集中整训,然后安排到各个部伍中补充力量。
人手充沛虽然令整个讨逆营将官阶层十分高兴,但如何有效地管理好编组好也是个难题,算得上是个幸福的烦恼。
在官渡大战时,颜良曾在长垣一战大败夏侯渊,收拢了不少降卒,并且在长垣、平丘、白马等地招募了不少新兵。
那一次也曾通过整训并进行比武筛选,根据体能与战技将降卒、新兵们分为三类,分别称为上卒、中卒和下卒。
最优等的可评为上卒,与原营中将士享受同等待遇,若原本就担任伍长、什长的,也可担任保有原有职务。
次一等的可评为中卒,今后的俸禄与饭食供应均只能享受原营中将士的八成,若原本就担任伍长、什长的,暂行原有职务以观后效。
最末等的只能评为下卒,今后的俸禄与饭食供应均只能享受原营中将士的六成,若原本担任什长的降格为伍长,原本伍长的降格为普通大头兵。
上卒与中卒都能补充进原有正兵队伍,而下卒只能编进辅兵队伍。
这一套士兵分阶法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并未涉及到军官阶层的变革,所以也没引人注意,只是在讨逆营中成为一个惯例。
有了阶级,才能让在团体里保持一种向上的动力,至少目前来说有很多人通过努力从下卒升为中卒,从中卒升为上卒。
当然,也会有一些反面例子,违反军中律令接受惩处,导致军阶被降低。
在乌巢、官渡救援战,以及来到常山后的房山、中丘之战里,很多将士们都立下战功,导致目前讨逆营中上卒的比例极高,即便是辅兵们也有一大部分积功升到了中卒以上。
按照之前的惯例,上卒之上再连续积功可以升为伍长、什长、队率、百将、屯长等等,但军中哪里能安排出这么多职务。
为了保持这个向上的通道继续保持通畅,颜良决定于上卒、中卒、下卒以上再增加三阶,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
目前所有讨逆营的队率、什长、伍长自动对应获得上士、中士、下士军阶,而先前战斗中积功却未能升职的士卒也可以分别升至相应的军阶。
这个制度的推行,让讨逆营的普通士卒里一下子产生了大批下士与中士,至于上士则还比较稀有。
颜良还做了一个规定,即此后再新任或者升任伍长必须要满足下士军阶,什长、队率也同理至少满足中士、上士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