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满城商贾为了盐铁酒专卖之事议论纷纷的时候,此事的首倡者却仿佛并未太在意,更是直接出了元氏城,来到城外的军营里。
这处军营就在元氏城的校场边上,原本驻扎着仲栋的千余人马,这一回颜良从真定又带来了两千人,显得有些拥挤。
好在仲栋提前得了颜良的吩咐,把军营扩充了一倍,又重新修整过了校场,这才安排得井然有序。
这一回颜良带来的这两千人里成分复杂,除了他的数百短兵和一曲骑兵外,还有一些是刚刚在比武大会中晋级决赛的选手。
整个比武大会一共五大项十六个小项,每一项晋级决赛的人数不等,还有一些是同时报了几个小项同时晋级决赛,故而累加起来才不过三百多人。
虽然人数不多,但这三百多人都是这一批新兵中的佼佼者。
若是按照在陈留举办的那一次军中选拔,这些人都会被安排在各个部曲中担任从屯长到百将、什长的低阶军官。
不过当时那一次举办得十分仓促,又是战时,那样做是为了增加即战力。
但如今在常山举办的比武大会却不太一样,因为非是战时,还处于后方,有足够的时间来进一步训练强化。
而且,讨逆营之前的整编过程中,强调的是纪律与战斗素质,对于手下将士战略战术、思想教育方面的培养还稍显落后。
颜良一直想要设立一个军校来系统化地进行士官训练工作,正好这回有一大批好苗子,可以作为第一批学员。
但因为军校这个名字有些太过特立独行,容易被有心人忌讳,所以颜良十分低调地宣布设立一个教导营,不挂招牌,不搞任何特殊化,只是单独立起一个营盘,把这三百多好苗子全部拨入了营里。
除开这三百多人外,颜良还从老卒与新兵里另行抽调了数百人一起加入教导营,这些人或是原本就担任中低级军官,或是个人素养不错且文化水平较高的。
两汉之时,社会相对安定,文教大兴,百姓的识字率比之一些战乱频频的朝代好得多。
但军中士卒还是有将近一半人只认识自己的姓名,且还得把几个字排在一块儿的那种,若是分开就难保认不齐。
颜良要培养的士官必须要能够读懂军令,看懂地图,所以文化水平还是至关重要。
这一点从陈留那一次新兵选拔就看得出来,“武状元”卫恂便因为曾经进过学,加上身强体壮武艺不错而进入了颜良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