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中间难免会有人质疑张合,甚至拿他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说事,说张合久攻官渡台城而不克,质疑其领兵能力。
更有过者,也不知道是谁人放出消息,说张合曾经与高览一样意欲背反河北投靠曹操,故而停止攻城放曹军北上。
这种似真似假的八卦消息倒很有市场,一时之间传扬得邺城内外尽人皆知。
那些与张合有些交道的便想接着拜访的名义探听虚实,可传言的主角张合闭门不出,谢绝所有访客,反倒是与颜良、张合等人共同发起北进阻击曹军的将士们对这个说法极力否认。
要知道这些将士的荣誉都与张合绑定在一起,即便他们心中也曾有所怀疑,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将军有丝毫问题。
为此,张合的麾下将士还在邺城的市坊、酒肆中与那些传谣者狠狠干了几架,打得头破血流。
最后,还是袁大将军拍板定下由张合负责东平、济北等处的战事,才暂时止住了这股谣言。
素来多疑的袁绍当然不是简单地选择相信张合,他心里也有疑问,但张合在那一战最后的奋力拼杀却是最好的解释。
而袁绍目前也需要树立张合乃是为他袁大将军奋力拼杀的正面形象,更需要张儁乂再接再厉为他在兖州东边牵制曹军,减轻其他地方的压力。
当然,袁绍的掌控欲望十分强大,在任命完毕四个方面的率兵将领后,又安排了沮授与审配两名都督,行监军之责。
沮授都督苏游与蒋义渠两路人马,重点放在东郡;审配都督文丑与张合两路人马,重点放在东平、济北方向。
这里面沮授是最老牌的监军,而另一人袁绍本属意逢纪,但逢纪这个老家伙并不愿意远离邺城,宁愿待在袁绍身边出谋划策。
审配原本一直留守邺城,还兼了邺县令,由于审配长子审旻战死沙场,而与审配关系不和的孟岱战败被贬,没有人再像原来那样进谗言搞事情,审配的地位依旧十分稳固。
袁绍感念审氏父子的忠义,遂提拔审配为都督,更任命审配次子审观为校尉,掌袁绍的直属营兵。
各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当然不仅仅限于各路带兵将校的位置,其他众多实权位置也是争得头破血流。
审配调任后,邺城令这个重要的位置也是众人争夺的焦点,最后由官渡之战中表现良好的辛评兼任。
而与颜良有多次PY交易的粮官主事韩南,因为在军议时的表现进入了袁绍的眼帘,竟然被任命为大将军府的仓曹掾,算是极大的提拔。
其他参与官渡之战的将士也或升或贬,一众职务各有调度,反正如今袁绍与曹操正式翻脸,河北四州的官职任命皆由自己心意,连原先“表某某为某某职”的表面文章都懒得再做。
随着各种赏罚调令进行得七七八八后,邺城的所有人都将目光投注在一个人的身上,都希望知道袁大将军会如何赏赐官渡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