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带着新盐去求见嬴政。
嬴政对盐场那边的效率挺满意,想到出主意的人是扶苏,这新盐归根结底还是扶苏的功劳,嬴政就更满意了。
他让盐官把刚送回来的几车新盐送去扶苏那边,接下来产出的新盐优先供应咸阳,多余的可以匀给云阳县,这两处的盐价先降个一半。
别的地方得再等等,等明年产量真正出来再说。
盐官奉命去给扶苏送盐。
扶苏捻起一小撮盐看了看,发现新盐做得还挺精细,颗粒小,还白得晶莹剔透。
扶苏叫人留了一车,分送到相熟的人家去,其他的送去云阳别庄那边让管事分配下去。
盐场那边产出的新盐陆续押运回京,咸阳城和云阳县的百姓们第一时间发现盐价的变化。
盐这东西,一向是由朝廷负责采集、朝廷负责售卖,售价也由朝廷来定。
为了让百姓能用得起盐,盐价向来定得不高,只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只要是要花钱买的,那就是稀罕东西,大多舍不得买太多,平日里自然也都省着用。
听说盐价降了一半,很多人都不太相信,等有人用半价把盐买了回来,他们才纷纷出门去买盐。
随着新盐走遍千家万户的,自然还有仙人给扶苏传授新盐制法的传言。
比起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的新纸,新盐和百姓的生活更加贴近,每家每户吃饭吃出了滋味,免不了都要提一句他们那位据说是仙童降世的公子扶苏。
邻县看到云阳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恨不得扶苏也到他们县里也住上一年,他们县里也有竹子、有芦苇,更不缺石头,公子怎么就不来他们这边看看呢?
相比邻县百姓的淳朴期盼,那些随着俘虏们潜入云阳县的细作感觉自己每天都过得水深火热。
他们潜入云阳县以后,发现云阳县的乡野村夫都识字,时不时还在田间陌上对唱一首诗谣,诗谣里蕴含许多农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