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了两年,可算有了一点建设农村的真实感。
机械大佬双目含泪拍着昭明的肩膀,“你想想,还有什么咱们能发明设计的,大家都想想,集思广益。”
发明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知青们搞出手推式播种机之后一直再无新闻,但村民并不觉得失望,他们干了多少年农活都没整出一个来,这些年轻人几年就弄出了减轻劳动量的工具。
他们虽然习惯了一直弯腰撒种子,但要是不必一直弯腰,岂不更好。
突然就觉得知识也不是坏东西,至少学了之后他聪明啊。谁还嫌这种工具多呢?
负责播种的大多是女性和老人,她们一上手,嘿,不用频繁弯腰了,也不会一天下来腰就跟断了一样。这一下感受到了好处,看那些知青就更加和蔼可亲了。
人都现实,只有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时候,才会真正上心。
那些得了利的人家,家里收了什么,若是有多的,还会送一些过来。
这不,村里一个老大爷种了不少冬瓜,有一个特别大,自家吃了三日都没吃完,多的剩下怕坏了,左邻右舍都分了一些,知青点也分得一大圈。
正巧,知青里的圆脸青年老家刚寄了一段火腿,是陈放了三年的火腿,红褐色的肉,切下一片,阳光下仿佛火焰。小余同志沉吟片刻,双手一合击,“就做火腿冬瓜汤吧。”
火腿若是做的不好,就会又咸又干,但小余同志是做菜的好手,她把大块火腿过了水,去掉多余的盐分,然后切片,叠成完整一块,中间切开两段,每一片都长不过一寸,厚不过两毫米。
火腿片先煮,见那清水翻滚冒泡如龙吐珠,又如一串串细小珍珠。待到火腿咸鲜滋味慢慢出来,汤汁滚成微琥珀色,再倒入洗净切块的冬瓜,其后放了一点虾米提鲜。
看着步骤仿佛很简单,其实切片要多大,什么时候放冬瓜,都有规矩,一切按着最恰当的位置摆放,才能出来一锅清淡咸香的火腿冬瓜汤。
一众知青捧着自己的饭碗,围着一大锅的火腿冬瓜汤吃得一本满足。火腿片褪去粗盐腌制后过咸过干的缺点,保留了腌物的浓香和鲜香,而冬瓜吸足了汤汁,变得半透明,口感爽糯柔滑,还带着说不出的厚重咸香。这二者实在是相辅相成,天作之合。
饭碗里面虽然只有糙米红薯粥,桌上也只有一叠本地榨菜和一碗汤,但没有人露出什么不满来。大家都吃得十分开心,工作后吃饭的时间一向是他们最期待的。
小余同志很谦虚的表示这锅汤其实还没有做好,冬瓜有些老了,火腿的部位不是最合适的,她在掌控火候这点还不够老练……但是那又如何呢,就算那么多限制条件,依旧不影响这是一锅好汤。
立志要做一个文学家的眼镜同志吃完了饭就文思如泉涌,他说要写一篇散文,别的什么也不写,就写他们今天吃的冬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