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么小的年纪,已经识得不少字,年纪虽小,但在长安已有神童之美名。
“幼孙还是顽劣的性子,只盼着长大了能改变些。”邓锦脸上洋溢着笑,这孙儿是他看着长大的,心里实则喜欢的不得了。
“先生这话,弟子不敢苟同,我观之小禹,少有聪慧,假以时日,定是国之栋梁。”王匡道。
邓锦再次开怀大笑。
师徒俩慢慢向中庭移动,早有仆人倒好了茶水,茶叶自然是王匡让庄子的人在徐州之地,专门种植的,并辅助以制茶工艺。
当然,具体的操作确实徐徐等人再执行,因为味道鲜美,现在这“碧螺春”在长安可以说有价无市。
先聊了会家里长短,师徒俩渐渐聊到了正事。
“我听邓明说,你现在加入了北军?”邓禹问道。
王匡看的清楚,先生在说到北军的时候,眉头不经意的皱了一下,想必作为儒士,是不希望自己的弟子入军中,变成军汉子,在普通的儒士眼中,就要去朝廷,封侯拜相。
大汉的军人地位不低,但儒生对于军士有着天然的歧视。
王匡是个另类,他非常喜欢大汉军队,那群戍守边疆,保护国家安宁的汉子,他们才是纯粹的为国无私者。
当然,这种话,不能当着先生的面说出来,可能一说出口,就会被先生提着板凳,赶出府门。
“匡不敢欺瞒先生,此次入得北军,乃是权宜之计,也是长辈保护王匡。”王匡的话点到为止。
邓锦冷哼了一声,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关键。他这弟子订婚之事,早在月前就告诉了他,既然是家事,作为师者,也不能多加干扰,本来他还打算将自己的一个侄女嫁给王匡,奈何被那孙建捷足先登。
说来,这孙建与他还有过交往,那时是在南阳郡,不过交往的过程,并不算多么愉快。
长辈间的事情,也就不劳累后代们了,邓锦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他转而说起了另一件事,即是扩充太学,新建明堂之事。
看出来邓锦的兴致是很高的:“安汉公此举,乃是发扬我儒学的重大举措,虽有董公之事,但近些年,儒学的发展太过缓慢,到底是儒学之知识大多在世家权贵手中,扩充太学,可令除过权贵世家外的寒门弟子也有机会进入太学学习。”
“匡也听说,此次扩充,大汉各地的学子,若家境不好,可免住宿之费用,并减免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