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很早就发现,大汉的人没有几个是很好忽悠的。除了极少数的“天降大任者”,很少有远大的“理想”,尤其在不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大家都喜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喜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比如眼前的几位农监。
一起上书言上林宛周边的河道治理,他们或许会签上自己的名字,若是涉及农业根本的改造,甚至于昨日便商量好的改道之事,大部分会选择犹豫,甚至拒绝。
这不,就有一位卓姓农监,见王匡刚刚言罢,便率先说道:“君子,在下有一句话不吐不快,无论这农业改造,还是那个昨日……说的改道,自有朝中诸公处理,我等只要尽自己之力,管理好长陵的农业就好了。”
“我也赞成卓君的说法,昨日回去后,和家中族老说了黄河改道之事,他言此真是痴心妄想,朝廷一不会批准,二则即使批准,大灾刚过,不知饿死了多少人,又如何能有足够的劳役,苏某不才,亦认为族老之言,真乃实话。”刚开始就和王匡不对付的苏君,趁机翻脸不认人。
王匡将目光望向了左手边的边长云。
边长云摸了摸胡须:“边某觉得两位说的不无道理,我等可共同向县令提议,治理上林宛边上的河道,至于若是发生旱灾之祸,还是要仰仗君子所说的器具。”
一群老不要脸!
目光短浅的怂货!
王匡心里暗骂,面上却嘿嘿一笑,不见任何的生气,神情似有感慨道:“诸君放着天大的功劳而不自取,真是遗憾。既如此,我将独自上书言此等事,至于上林宛周边河道治理之事,诸君还是尽快拿出章程来,我自会给县令说道。”
“大善,就以君子之言!”
几人面色一喜,劳累一天下乡,相继告辞后,只留得王匡一人独留在农监的办公地。
差不多还有一个时辰天色将暗,他打算找找杜闲给自己提提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借杜闲之口传递给自己的父亲,看看这位当朝大司马会是个什么态度……
很少有人知道这长陵县杜县令是王莽的亲信,但王匡自南阳之事后,已经猜出了不少。
杜闲处理完公务,正好在吃饭。这次北上长安,他带着自己的家眷一同前来,其中他的妻子傅氏已经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过年后,刚满两岁。
说起来,和邓禹的年纪差不多。
见王匡来了,杜闲便让仆人添了一双碗筷,今日吃的倒也不算清淡,米饭外加两个炒菜。
“这炒菜可是你嫂嫂随厨娘亲自学的,我听说,这炒菜之法,正是从你王家庄子流传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