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城门出来,他沿着熟悉的路线返回庄子,小红马早就饿得半死,一见到熟悉的家,便仰天嚎叫。庄子的少年自觉的牵到马圈,老李头也一瘸一拐的来到了王匡身边。
“小郎啊,刚刚来了好大一伙人!听那徐家娘子说,似乎是长安府上的老主人。”老李头提醒道。
老主人?
家里能被称为老主人的只有一位,那就是父亲王莽。
只不过,王家庄子处在长安靠西边,是个十分偏僻的地方。除了平日里来庄子做买卖的商贾,家里很少有人来的。
父亲此番前来所谓何事?
怀着忐忑的心,王匡进了宅院。
王莽正在庄子的书房。
庄子里的书房只有一处,那就是中院新建的一座大房子。书房不是主人王匡一个人的,而是庄子上所有人的,更像是一座小型图书馆,除了蒙学的书籍外,还有前人包括当代大儒的许多着作。
自从王家庄子建立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重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活着,要时刻学习才能进步。庄子里需要的不仅是会去做事劳动的机器,而是要一个个会独立思考并处事的完整行为人。
即使有天庄子散伙了,这样同样能保证每个人不饿死。毕竟,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能够读书识字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人大多是不知足的,王匡更希望庄子里的每个人能在学习方面,永不知足。
王莽正拿着桓宽的《盐铁论》,津津有味的看个不停。尽管里面的有些内容他早在数年前看过了,甚至当面请教过,但现在再次看一遍,又有不同的收获。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王莽很喜欢这句话。
他想到了过去的一年,还有正在慢慢实行的新政。
元始三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可以说,从进入元始元年开始,天下的灾害和起义就爆发不断,他过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