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崔氏算不上什么大族,比起袁绍这种名门望族,崔氏只得算是刚出头,看崔林就知道了,明明是崔琰的堂兄,没名气不说,还得穷到自己去种地。
因此崔琰上交来的小本本也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顶多算能看,和河间那个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这件事重点不在佃农的数量,而是崔氏的态度,虽然名气比不上袁氏一族,但崔氏在冀州也算小有名气,崔氏的投诚在刘意看来就是起了领头羊作用。
仿佛在告知其他羊,以后你们身上的毛也要这样剃。
出于自己的好奇心,也有必要的政治运作,刘意召见了崔琰。
等真见到崔琰,刘意又觉得有些好笑,因为在这个时代看来,美须可以提高男人的魅力值,偏偏刘意不吃。
刘意:看起来更像爹,不像男朋友。
抛去多余的心思,刘意和这位清河名士攀谈起来,“足下所为令人敬佩,不过听说清河有非议,可是足下受了委屈?”
崔琰这几日确实不得安眠,不过在刘意面前是绝口不提,“长公主为民费心,琰没有可以相助的地方,只能在此事上减少长公主的忧心。”
完完全全的投诚,算是意料之内,刘意含笑点头,既然对方有诚意,她也不吝啬自己的善意,“尊驾的名声我素有听闻,只是古语有云: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尊驾有才不假,但我不知晓您的擅长之处,况且眼下冀州未定,我虽想与尊驾论道,无奈事务,不若这样,您以笔论述所思所想。”
说完不等崔琰表态,刘意转头就问荀彧,“一般是考常科还是特科?”
碍于崔琰在场,荀彧没法制止刘意,像崔琰这种名士根本不需要察举,人家完全可以直接征辟进来。
简单来说崔琰是个名士,那么刘意直接任命崔琰为官就可以了。
走察举制反而有些顾此失彼。
不过崔琰脾气很不错,又或者说本人有信心,他笑呵呵道,“琰少时为正卒,羡慕孝廉,方才有感发愤读书,今走察举,也算圆了旧梦。”
崔琰年轻时候也是个中二少年,喜武不喜文,后来被乡里人送去做徭役当兵,那日子太苦了。
吃了苦头的崔琰立马转变人生方向,从一个粗人转变为饱读诗书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