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逵呢?
两年前,大概才二十来岁吧?
得亏李逵不知道其他士子心里的猜测,他如今才十六,两年前是十四,粉嫩少年一枚。就是长相看着黑点,才辨不出年纪,哪里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
啥眼神,都眼瞎了吗?
即便这样,对其他士子来说,也只有羡慕的眼光投射过来。李逵顿时成为考场上最靓丽的仔。
但是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说范纯仁老爷子,他能不清楚李逵在颍州做了什么吗?
就两个字,发财。
李逵佯装没听到,反正他也没打算和范纯仁老爷子理论这些,只是按照自己说话的节奏开始娓娓道来:“小子跟着师祖走进乡间,才知道百姓疾苦,而疾苦的根源,多半是普通百姓无法抵御生活中各种意外带来的风险。比如说生老病死,比如说房屋需要修缮,却无力承担。”
“这些都是暂时的困难,如果加上赋税和徭役,有时候百姓不得不举债度过难关。但举债不仅仅要限期还本金,还需要支付利,多则五六分,少则也又四五分利钱。多少家庭因为不堪利钱之巨,只能典卖家产,最后沦落为赤贫者。小子看在眼里,痛在心中。百姓可是我大宋的基石啊!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为百姓做些事。”
李逵努力周了皱眉,没办法,体会百姓疾苦,感同身受的表情对他来说真的好难。他压根就没有这种傻乎乎的念头。他要是穷到背负巨额债务,恐怕会铤而走险……要么解决掉债主,要么去大户人家走一趟,还债之后还兴许能剩一点。
“于是,就有了小子的这篇《昌平策》,昌即是繁荣,平即是安稳。昌平之下,小子愿看到百姓安居乐业。”
李逵说到这里,顿了顿,偷偷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反应。好不容易吹捧一下自己,自然不愿意看到平淡无奇的场面。
可惜,大宋的读书人死板的很,连个掌声都吝啬。
不过看样子,似乎效果还不错。除了范纯仁,还有一直对自己有偏见的谭敏,再加上李云这家伙被自己骗惨了,对自己的话有了免疫力。
总的来说,效果挺好,考场上大部分考生都陷入了自我感动之中。
大有——此乃我辈读书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