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知之二字出于孔圣人,说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廖先生看众人越听越懵,就放弃长篇大论,“说的就是劝人好学,用聪明的方法学。”
“好。”
听懂的没听懂的都呱唧呱唧鼓掌,可劲儿夸知之堂这个名字好。哦,要说哪里好?就是好啊,还用哪里好。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报名,大多都是家里当家做主的男人提着粮食,一手领着孩子,排队的人莫名的就生出一股子自豪,挺胸抬头的骄傲的很。
廖先生就坐在书案后提出写这,他亲自问孩子的姓名年龄,遇见那说话不清楚,长的丑的,或者手脚有残缺的,都不要。
那就少不了吵嚷不乐意的,问为啥不要。
早就被嘱咐过的胡老爹就告诉众人,说:“读书是为了啥?还不是要出人头地做个官啥的,那长的丑的人家朝廷不要,手脚不好使的就更不行了,你们要不怕花银子就送过来嘛,老实的做个旁听,认个字啥的。”
“那俺们也愿意让孩子上学堂,”有人为孩子前途宁愿花费。
胡老爹就让他们去一边儿等着,等会儿好统一做安排,那有些人家知道就算孩子学了字也没啥子大出息,就骂骂咧咧的走了。
老太太等不下去了,拄着拐杖走的飞快,拉着胡老爹就当着众人的面儿走到角落里说话。
但这人山人海的,哪儿有真正的角落。
老太太一双老眼中带着十分着急,攥着胡老爹的手就把堵在心里的话一股脑说出来。
“老三啊,邻村几个孩子你无论无何也的收啊,我,我都收了人家钱了,刚才听你说不收外村的他们差点跟我撕吧起来,好多人都看见了,老三啊,你快去把他们安排了吧。”
胡老爹闻言,真想转身就走,他不认识这个人,自家人不吭不哈的就把后腿给拉了,刚才他还说不收,现在改口,那不是找事儿吗,最最重要的是脸往哪儿搁?自打嘴巴嘛!
气得要死,但想了想,胡老爹冷静下来问:“都有哪些人?”
老太太就指着人群里一波眼巴巴看过来的人。
有十好几个。胡老爹都要喘不过气了,气的。“你收个人家多少银两?还是收了人家多少东西?”
老太太那会说实话,坑坑嗤嗤的答非所问,让胡老爹把人安排了,因为报名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大半的孩子都来了。她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