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淡淡的道:“大概是觉得我抢走了他的案首,心中不甘,来宣战的。”
郑迟一看就是出身不凡,少年天才,意气风发,大概是想一鼓作气的拿个小.三.元,结果在府试这里就栽了跟头,骄傲如他当然对年龄比他还小的元嘉不服气,就跑来找元嘉约战院试。
不过元嘉完全没放在心上,不管科举考试时名次如何,等入朝为官之后,只看你是进士还是同进士,或者连进士都不是的举人出身,这功名才关乎到以后的升官,具体名次根本没人提起。
<<<<<<
杨父和元嘉在府试考完之后就从府城回到了平安县,回到家中杨父就丢下元嘉,快步去找妻子报喜。
元嘉看着杨父匆匆离去的背影,无奈的摇了摇头,然后就叫丫鬟去给他准备一份礼物,他带着礼物去拜访李秀才。
“先生,学生府试已经过了,也是案首!”元嘉给李秀才报了喜。
一惯严肃板正的李秀才听到这个喜讯,顿时眉开眼笑,板不住脸了,语气中带着欣慰与激动:“好!好!好!元嘉,你果然不负我的期望!好好备考,争取一举拿下院试的案首,那你可就是小.三.元了!”
元嘉拜道:“学生记住了!”
李秀才把自己搜集到的往届院试考题拿给元嘉,忽然又有点犹豫:“院试你有把握吗?你都拿下了两个案首了,若是院试没能拿到案首,错失了小三元,那也太遗憾了。不如你多准备准备,下一届再考?”
元嘉笑了笑,说道:“先生,院试要等明年,还有大半年时间呢!足够我做足准备了!而且若是等下一届,起码要等两年,两年后我都十二岁了,而本朝最年轻的秀才就是十二岁!”
李秀才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对,你不能等下一届!大半年后考院试时你也还不满十一岁,你肯定能中秀才,就算拿不到小三元,也是本朝最年轻的秀才!”
比起小三元这个荣誉,李秀才觉得稳稳当当的拿下‘本朝最年轻秀才’这个荣誉更好。
因为本朝疆域那么大,小三元秀才还是有有不少的,但不满十一岁的秀才却是本朝独一个!若是以后没人破掉元嘉的这个年龄记录,那么他的名气会流传得极广!
李秀才心情极好,在他看来,连续拿下县试府试案首的元嘉院试是必过的,‘本朝最年轻的秀才’这个荣誉是板上钉钉的!
他高兴的对元嘉说道:“今天就留在我这里吃饭吧,你师娘亲自下厨,你有口福了!”
元嘉对李秀才这个启蒙恩师还是很尊敬的,想到自己已经跟杨父杨母知会过要来李秀才家中拜谢,便答应了下来:“那学生就不客气了,多谢先生!”
李秀才虽然没考中举人,但他的学问却很精深,他当年只参加了两次乡试,落第后就不再考了,因为不忍心家中妻儿老母为了供他赶考吃糠咽菜。
放弃赶考之后,李秀才就在平安县里开了一家私塾,家里条件渐渐好了起来。
虽说穷秀才,但其实秀才只要愿意放下身段去谋生,绝对不会穷。尤其是李秀才还是廪生,每月朝廷都会发粮食,廪生给童生作保也要收取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些都是来钱的路子,再加上李秀才开的私塾那么多学生教的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