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内说书业的火热也带动了一批相应产业的繁荣,好比书商。
自打宋朝开始, 经济重心难移, 连带着南方原本盛行的文风更加繁荣, 光说流行文集话本,都要甩开北方一大截。如今亏得《京城周报》的出现,竟然有不少书商来北方翻刻。
京城周边思辨搞得红红火火,看得其他地方学子也跟着心痒痒,但碍于大明有规定,目前报纸只允许国家开办, 士人们也没胆子效仿。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报纸虽然不能办, 将讨论搬到线下总可以吧。
于是众多学子开始频繁的组织辩论会, 大家畅所欲言, 好不痛快。不过在儒生的队伍里鱼龙混杂,有没有像《京城周报》一样的读物主持引导, 很快讨论就变了味儿。刚开始是单纯的学术探讨, 随着人员的增多,有些人学识有限,跟着来不过是凑个热闹,根本插不上话。
这帮人聚集的起来, 不谈学术, 开始抨击朝政, 尤其是之前嘉靖搞的那个官绅一体纳粮, 结结实实让他们这两年损失惨重。若不是朝廷下令, 大大提高了官员薪资待遇,有些人干脆不想继续考科举了。
就这样,你一嘴我一嘴,加上有心人推波助澜,民间骂朝廷的人便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学以致用,不让办报便弄来些纸,印成大字报传阅。
不过有之前学生闹事的前车之鉴,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厚熜对于权力的把控逐渐增强,稍微有些不对的苗头,地方官员就上报了。
看着呈上来的奏折,嘉靖在朝堂上淡漠的问满朝文武:“诸位爱卿,现在可以按朕说的去办了吧。”
百官们面面相觑,一些言臣还是不死心,对着皇上哭天抢地:“万万不可啊!如此一来又有何人敢进谏,广开言路才能成就盛世气象,望皇上三思!”
嘉靖拿着奏折冷冷道:“你说……这些话是进谏?好啊,看来朕还要感激给这帮人个官当当,不如御史你让位吧。”
下面的人立刻闭嘴了,然而赵文华此时按捺不住,也没来得及示意自己大哥严嵩,直接高喊道:“回禀皇上,依臣所见,还是李祭酒弄出的这什么报纸之祸,要非此物起了个坏头儿,民间也不会惹出这么多是非!”
严嵩心里一沉,暗道坏了。环顾四周,果然,不仅是皇上,就连许多大臣都面色不虞。
想也是,《京城周刊》办得风风火火,各地名师大儒纷纷投稿,有不少都被刊登上。再者如今办报的都是翰林院的一些清流,跟朝中官员多多少少沾亲带故,赵文华现在说报纸的不好,不就是挑他们的毛病吗!
果然,此言一出,不少官员上前反驳,把赵文华骂得狗血临头。严嵩头大如斗,连忙帮赵文华辩解,费尽心机揭过这一话题。
在此期间朱厚熜始终面不改色,等众人归于平静,方才下旨。百官们看皇上心意已决,到底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照办。
过了几日,各地便收到律令,从今以后,严禁“盟社”以及政治集会,严禁地方人士串联结党称兄道弟,严禁士人通过“大字报”揭贴等公议政治,违者取消功名,按律惩处。
在抓了几个典型例子杀鸡儆猴之后,这股风气才算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