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朝鲜的小朝廷虽然小,但是也党争不断,此时更是也分为了两大派,一大派是亲明派,另一大派是降虏派。
亲明派的势力比降虏的势力大,但却也并不能完全压制住降虏派的声音,毕竟在天启七年黄台吉率军东征朝鲜的时候,亲明派是主战派,而降虏派是主和派。
主战的结果很清楚,在建虏的八旗铁骑面前,朝鲜不堪一击,当时主战派的好几个骨干大臣,都被主和派给献出去,被建虏处死了。
这之后,主和派占了上风,于是朝鲜投降了后金,与后金签订了江华岛条约,改向后金称臣纳贡。
等到后金大军一退,被迫签订江华岛条约的朝鲜国主李倧,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又拿下了几个甘当后金军队带路党的降虏派,最后选择了一贯支持自己并倾向明朝的骑墙派领袖尹昉当领议政,这才把朝鲜的小朝廷暂时稳定了下来。
但是,朝鲜内部从天启七年建虏后金国征服朝鲜过程中出现的亲明派与降虏派的激烈斗争,始终没有停息过。
尹暄在黄海道上了岸,带着一些心腹侍从,紧赶慢赶地奔往黄州城而去。
与此同时,姜曰广一行人继续沿着大同江逆流而上,结果没有走多远,就遇上了东江镇右路总兵府前来迎接的船队。
带领这支内河船队的将领,正是平壤伯刘兴祚的弟弟刘兴贤。
刘兴祚的复州军反正归明之后,全都剪掉了丑陋的金钱鼠尾,一开始都是光头的“和尚兵”,现在半年过了,头发虽然长出来了,但是还是与正常的大明官军有所不同,带上如今明军统一制式的圆顶宽檐铁皮盔,与其他边镇明军无异,但是摘掉了头盔,露出头上的短发,却依然给人一种异类的观感。
正是这些此前光头、如今短发示人的东江镇右路兵,既让大同江两岸的朝鲜人切齿痛恨,同时又让他们闻风丧胆。
东江镇在战后整编的过程中,刘兴祚以平壤伯的身份担任东江镇右路总兵,他的几个弟弟也都在东江镇右路总兵府担任各级将领职务。
其中刘兴治被任命为东江镇右路副总兵,然而就在两三个月之前,刘兴治又被崇祯皇帝钦命征调入京,去担任了京营之中三千营的副总兵,而接替他的也不是别人,正是刘兴祚、刘兴治的弟弟刘兴贤。
刘兴祚兄弟在崇祯元年九月反正归明之后,如今成了那场战事之后最大的赢家之一,如果不计算那些在战争之中损失的复州军兵力的话,刘氏兄弟甚至可以说是那场战事之后在朝鲜半岛上得利最大的一支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