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暗中观察墙角的石塔,并预估红菱当夜的行止,亦是这“平静”中的一部分。
若教人知道了,只怕要说红药是个疯子。
除此之外,仲秋夜宴的余波,亦颇令红药讶然了几日。
那一晚的诗会,拔得头筹者既非徐肃、亦非徐婉贞,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徐家五爷——徐玠。
这也就罢了,偏偏地,徐玠夺魁的那首《月夜戍边忆亲》,与前世徐婉贞所着的《月夜忆舍弟》,几乎一模一样。
红药虽然不通诗文,前世却受湘妃熏陶,也能背下几首时兴诗作来。而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联,不仅她会背,便连玉京城的乞儿,亦能唱上两声。
这首当年名动一时的佳作,今生却改了个主儿,从徐婉贞笔下改成徐玠所作,这已然令人稀奇,而更有趣的是,除诗名相异外,两诗颈联的上句,亦有一字之差。
徐玠的是“有亲皆分散”,而徐婉贞的,则是“有弟皆分散”。
一“亲”一“弟”,红药分不出熟优熟劣,只觉百思不得其解。
何以会如此呢?
按照她原本的猜想,徐婉柔替徐婉贞捉刀,这才成就了徐婉贞一世才名,这里头根本就没徐五爷的什么事儿。
可这一世,徐玠却拿着前世徐婉柔替徐婉贞捉刀之作,得了头名。
这就让人想不明白了。
若说王府养了几个代笔的秀才,则这些秀才不替嫡出子女出头,反倒把个庶子捧了起来,这也太没道理了。
唯一的可能便是,前世为徐婉贞捉刀之人,并非徐婉柔,而是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