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对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有的如刘氏这般想让儿子进学的,自然欣喜无比;但也有的不想花钱,态度就十分随意。
村长按照册子上的步骤,将村民们分成了几组。一组去山上砍树,一组去挖泥烧砖,还有妇人们组成了一组,做一些零碎的事。
村长自己则是偕同里正,一块儿去了县里进行了登记。
周媛见众人热情如此之高,也跟着高兴起来。
刘氏得知是周媛去找村长鼓动了此事,心里不免有些不安。
周媛安慰了她几句,转头就见周远礼一脸的感动。
“元元,我一定会用心学,不会给咱家丢脸的。”
让周媛没想到的是,热情高涨的村民,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将两座学舍盖了起来。
学舍用的是村民自己烧的土砖,外面抹了一层混着草木灰的白泥,顶上盖着黑瓦,男女学舍都是三间大房,中间砌了一堵墙隔开。
学舍前的院子很大,按照周媛的要求,架了两个秋千、一个跷跷板,以及其他一些游乐设施。
这些游乐设施都是周媛从手机里找到的图纸,交给木匠铺的师傅打造的,价格有些贵,但周媛觉得很值得。
男女学舍的分配也是不一样的。
男学的三间大屋,正中间是上课的场所,里头已经摆上了十几张桌凳;东面的一间是预备给先生留的住处;西边则是用作库房,堆放着教学用具。
女学的正中间也是教室,东面靠近男学,所以用作了库房;西面则是打造成了一间绣房。周媛想着女孩子们长大后总得学针线活,不如在女学一起学,能省下不少功夫。
至于教针线的师父,周媛也考虑好了,就让刘氏去。
现在铺子里有玲珊帮忙,刘氏也能腾出些空来。针线课不用每天上,周媛计划着每五天上一次课,让刘氏教她们一些基本的针法,然后分些布头、针、线下去让她们平时有空了自己练习。
周媛还想过,等女学子们大一些后,文化课可以少些,到时候多安排一些厨艺、算学之类的兴趣课。
毕竟,女子就算念了四书五经也不可能去科举,大部分人家都觉得能识字就够了,谁会愿意多花那么多时间和钱让他们的女儿念那些大家看不懂的东西?还不如厨艺和算学实用。
周媛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女学上。
男学按照县学和私塾的方法教授就行,总有经验可以借鉴。可女学,却是前所未有,周媛不想出一点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