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的情况刘渊也很无奈,冀州势力建立之初,虽然得到了皇家的宝藏,但是当时的冀州可是百废待兴。
他的军队又极为的耗费钱粮,所以刘渊并不敢对于学政有太大的偏向,但是五年之后这样的情况彻底的得到了改观。
那几年刘渊可不是在穷兵黩武,他是一边发展冀州势力的经济,一边大力加强冀州的军事力量建设。
在经过五年的努力之后,冀州军已经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军,而冀州的经济实力也遥遥领先其余的州郡。
在冀州势力建立的第六年,刘渊便再次修改了学政令,他下令但凡是家中适龄儿童必须要去求学。
如果让官府知道,谁家的孩子没有被去上学,而是在家中帮助务农,那么等待这家人的将会是鞭刑二十下的重罚。
当然他也不会断了,孩子求学后那些困难家庭的生路。
对于这些家庭,刘渊规定只要将孩子送去上学,那么当地的官府将会补足他们一年的生活所需。
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没人任何一户百姓会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
尤其是在刘渊派人,在各个村落的墙上刷上的“求学改变命运!”等大标语后。
整个冀州都刮起了一股,送子求学的风气,几乎所有的百姓都将家中的适龄儿童,送到了官方所办的学堂之中。
当然刘渊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氏族的不满,但是别忘了刘渊所占据的冀州,正是之前黄巾匪患闹的最厉害的地方。
这里的氏族,几乎被黄巾贼给祸祸了个遍,就算是那些侥幸逃过一劫的氏族,他们的力量比起之前也已经是天差地别。
这样刘渊的求学令,就少掉了很大一部分来自本土的阻拦。
不过还有许多外来氏族子弟,在刘渊的麾下效力。
刘渊的学政令,已经触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对于这一点刘渊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他向这些氏族承诺,他们的子弟会受到最为优质的教育。
同时在日后为官之时,这些氏族子弟比起普通百姓的子弟,也有很大的优势。
这样才算是将,那些外来氏族子弟的不满之声压了下去。
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刘渊给他们玩起了文字游戏。